微信扫一扫
姚崇 (公元651~721年),字元之。原籍江南吴兴(今浙江湖州市南),北魏时,其远祖步兵校尉、秘书监封吴兴郡公姚仲和定居陕州硖石,至其父姚懿,已历八世,遂为陕州硖石(故里在今陕县张茅中学附近)人,其家族称为陕郡姚姓,现已遍布全国各地。
姚崇的高祖姚宣业,任北魏征东将军封吴兴郡公,曾祖姚安仁任隋青州、汾州刺史,祖父姚祥任怀州长史、检校函谷关都尉,父亲姚懿,担任过隋朝硖石县令、唐朝鹰扬郎将、水陆道总管、峡州刺史,后受命于边疆危急之秋,以71岁高龄任嶲州都督为稳定边疆而殉职。
姚崇自幼受祖辈及父亲影响,忠君爱国,怀“王佐”之志,少习武功,长乃攻读籍典,中“下笔成章”制举,授濮州司仓参军。武则天当政时,契丹侵扰河北,军务繁剧,时为夏官(兵部)郎中的姚崇“剖析决断,答对入流”。深受女皇赏识,被破格提拔为夏官侍郎(相当于今国防部副部长)。不久,又迁风阁鸾台平章事,第一次担任了宰相。睿宗朝,又担任中书令;玄宗朝再担任首席宰相(相当于今国务院总理),进封梁国公。位终开府仪同三司。
姚崇一生五朝为官,三居相位,为稳定国家局势,改革朝廷弊政,抑制宗教迷信,发展农业生产,推动社会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尤其是开元之初,他独当重任,励精图治,刚正不阿,为开创“开元盛世”而名留青史。
唐玄宗评价他“宏略冠时,伟才生代,识精鉴远,正词强学,有忠臣之操,得贤相之风”。唐代大诗人、史学家杜牧称赞他“首佐玄宗成中兴业”。姚崇逝世后,就连他的政敌张説也不得不佩服他,说他是“位为帝之四辅,才为国之六翮,言为代之轨物,行为人之师表。”宋代大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盛赞其为有唐一代四大贤相之一。伟人毛泽东在点评《新唐书·姚崇传》赞扬道:“大政治家、唯物论者姚崇”。
姚崇不但以显赫的政绩而载入史册,而且以他有鲜明特点的家训而流传后世,世称宰相家训。
姚崇具有家训、家规性质的文章
姚崇具有家训、家规性质的文章主要有《扑满赋》《口箴》《五诫》(包括《执称诫》《弹琴诫》《执镜诫》《辞金诫》《冰壶诫》)和他的临终嘱咐《遗令诫子孙文》等。
姚崇家风、家训主要内容
据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王永平指出:吴兴武康姚氏家族家风的特点是“忠义与孝义: 姚氏家风的基调与同时代其他的儒学世族一样, 吴兴武康姚氏深受儒家道德的熏陶, 其代表人物无论出处, 皆遵循儒家道德规范。在道德实践中, 最受人重视的是忠与孝。以忠事国, 以孝持家, 目的在于维系家族门户之地位。”陕师大教授杜文玉和付婷撰文指出吴兴姚氏家族家风有三个特点:一是家学深厚,人才辈出;二是注重对子孙的教育;三是崇尚节俭。姚崇在继承姚氏家族传统的基础上,发展了姚氏家训、家风,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事亲至孝,不图虚名。姚姓始祖舜帝姚重华以孝行闻名天下,为24孝之首,姚氏家族把孝悌睦族作为家风而代代相传。姚崇践行姚氏家风,对母亲特别孝顺,母亲晚年有病,卧床不起,长安四年(704年)六月,身为宰相的姚崇不恋高位,多次向女皇武则天请假,情愿辞去宰相之职,回家伺候老母,再三哀求,终于打动女皇,批准他辞职回家。当时,好多人不理解。但是后来他母亲逝世,他处理好后事后,他不图守孝三年的虚名,继续在任为国家做事。所以,唐代大手笔张説赞扬姚崇:“忠不忘亲,仁也;哀不违事,义也。”(见张説撰《姚崇神道碑》)
2、移孝为国,忠直任事。
姚崇说“孝于亲者,然后可以忠于君;理于家者,然后可以移于国。”(见《请致仕归侍表》)姚崇“自少及长,从微至著,惟以直道为业”,“但知信心向前”。(见《答张九龄书》)姚崇说“古之君子,策名委质,翼翼小心,乾乾终日。慎乎在位,钦乃攸司。”(见《辞金诫》文)忠于职守,则要“为政以公,毫厘不差”,“存信去诈,以公灭私,无偏无党,君子拟之。”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作的,他是一个皇权主义者,一生忠于国家,忠贞不渝,三次被贬,正气永存,信念不移。最终以“十事要说”为条件,大展宏图,辅佐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而载入史册。
3、廉勤从政,以身作则。
倡导勤政。姚崇当时批评了“凡今之人,鲜务为德。纷纶谄媚,汩没忠直”,即为官者无所作为,唯知巴结讨好上司的不正之风。提出子孙为官者“刑不可滥,政不可贼。”只有勤政为民,才能作到“如镜之明,断可以平;如镜之洁,断可以决。”这在今天提倡“以德治国”时颇有教育意义。姚崇为国操劳,每天不但要到宰相议事的政事堂上班,还要到兵部理事,当时人们看到他走路都是急匆匆的。
倡导“廉慎”。姚崇批评中宗以来“凡今之人,就列称臣。当官以害剥为务,在上以财贿为亲”的腐败风气,要求子孙为官者要象盛冰的玉壶一样,冰清玉洁;要象子罕(春秋时宋人)辞玉、杨震(东汉太尉)辞金一样,洁身自好。谆谆告诫子孙为官者,“尔以金玉为宝,吾以廉慎为师。尔以夜昏可纳,吾将暗室不欺。”只有自觉抵制“金玉”的诱惑,才能避免“象之有齿,以焚其身;鱼之贪铒,必曝其鳞”。因此“当官明白者”,“固当耸廉勤之节,塞贪竞之门。”自觉地做到“请谒者咸息,苞苴者必辞”。他说,“与其浊富,宁比清贫?”“以此清白,遗其子孙。”
强调以身作则。姚崇说:“法者,天下公器;官者,庶人之师。其身既正,不令而行。在下无怨,唯上之平。故曰:上之所仰,人之所向。我之所教,人皆其效。”要求子孙要做一个好的官员,“凡所从政,当须正己。诫往修来,慎终如始。”(以上见《全唐文》卷二○六)
姚崇廉洁奉公,开元年间贵为首席宰相,在京城长安竟然买不起府邸,每天下班回来,客居在罔极寺。千百年来流传客舍问政故事。姚崇不但自己勤政廉政,还严格要求子女,不私子过,发现问题从不护短。
4、知止知足,不妄图富贵。
姚崇说;“古人云:富贵者,人之怨也。贵则神忌其满,人恶其上;富则鬼瞰其室,虏利其财。自开辟已来,书籍所载,德薄任重,而能寿考无咎者,未之有也。”意思说:“古人说过:富与贵,众人所怨。地位高贵,则神灵嫉妒你太圆满,众人恨你高高在上;家中豪富,则鬼怪窥看你的居室,盗贼贪图他的钱财。自从有人类以来,根据书上的记载,凡是德行浅薄的人担任重任而能高寿无灾祸的,从来没有过。”(见《遗令诫子孙文》他还说:“多藏必害,常谨不忒”,“谦以自守,虚而能受。”(见《扑满赋》)所以,他告诫子孙,要知止知足,切不可贪图富贵,而招来祸殃。
5、不斤斤计较,预分田产。姚崇临终前交代子侄:田园资产,已预先分好,子侄各得一份。他说“见到的一些达官贵人,身亡之后,子孙失去庇荫,多至贫寒,为争财产斤斤计较。不但本人有失体面,而且败坏了先人名声。“所以预为定分,将以绝其后争。”(见《遗令诫子孙文》)
6、提倡薄葬,节俭持家。姚崇列举了孔子、杨震等先哲薄葬的例子,认为“死者没有感觉,自然如同粪土,何必费力厚葬,造成原有家业的损害。”而且,厚葬对生者无益,于亡者招祸。交代子侄,“我死后,可用平常的衣服来收敛,一年四季的衣服各一套罢了。”(见《遗令诫子孙文》)陕州区张茅姚崇故里有姚崇父姚懿墓,1983年因陇海路拓宽,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有计划发掘姚懿墓,人们都认为墓内一定埋葬有不少金银珠宝,结果发掘后除一块墓志铭外,陪葬的只有少量的白瓷器罐,发现没有任何值钱的物品,说明姚崇是践行薄葬的。
7、反对宗教迷信泛滥。姚崇说南、北朝至唐朝帝王贵族迷信佛教,广造庙宇,大多落个国破身亡教训;老百姓迷信佛道,写经铸像,结果倾家荡产,无以生计。所以告诫子孙要“各宜警策,正法在心”,不要迷信。在办他的丧事时,即使不能完全摆脱佛教、道教等陈规陋习束缚,也只能是在斋祭、布施方面,略事敷衍,决不可铺张浪费。最后他还抨击了道教恶习。
8、谨言慎行,明哲保身。姚崇说:“君子欲讷,吉人寡辞。”又说:“多言多失,多事多害。声繁则淫,音希则大。”“何言者天,成蹊者李。”“敬之慎之,可大可久。敬之伊何?三命而走。慎之伊何?三缄其口。”(见《口箴》)正由于姚崇的谨言慎行和他的聪明智慧,在武则天之后唐王朝动荡不安的八年时间内,不但明哲保身,而且建功立业,“济代全名”。(见《张説撰《姚崇神道碑文》)姚崇的《口箴》遗言,子孙世代流传,他的五代孙姚勖还在石碑上刻成铭文,当时名相李德裕在东都洛阳拜访姚勖,观瞻姚崇《口箴》石刻,后写了《舌箴并序》。
姚崇的家风家训的特点
姚崇的家风家训的特点是针对性强,主要是教育姚氏家族移风易俗,务实节俭。在移风易俗方面,他提出“易俗以雅乐,和人以正声”,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用正能量来教育家族。他的家训文章没有高谈阔论,没有虚语、套语,没有庸俗的说教,足以反映出他一生头脑清醒、注重实际的办事作风。这些见解,自是高人一等,时值今日仍有一定的借鉴和启迪意义!
姚崇家训对后世的影响
唐玄宗开元三年七月,唐玄宗追赠姚崇的父亲故嶲州都督姚懿为吏部尚书,谥曰:“文献”。十月,姚崇奉旨为其父营造衣冠冢并进行礼葬。其间在家乡陕州硖石题刻了“藩籬”石匾。现藏于三门峡市博物馆。
“藩籬”二字,我认为有传承家风、家训的之意。“藩篱”本意,藩者,屏障也;篱者,篱芭也。藩篱者,编柴竹为房舍之屏蔽也。这里其义有三:一是以“藩篱”二字纪念父亲姚懿,姚懿曾任边关重镇嶲州都督,为国家藩篱;可了解为姚懿新墓所题。二是以藩篱喻桑梓故乡,可理解为姚崇为陕州硖石故里所题。三是以藩篱喻境界、范围、准绳。可理解为姚崇题此石匾,意为鼓励姚氏后人,继承家风家训,无论作人还是居官,都要崇尚气节,忠君爱国;要慎终如始,做到公平、公正、诚信。
姚崇的子孙把姚崇的家训和遗嘱,作为家族的“藩篱”,世代遵守。陕郡姚姓人整个唐代担任宰相以下的京官18人,任都督、刺史、县令的就有32人。他们坚守家族的家风家训传统,忠于国家,为百姓做事,多为国家栋梁。虽说也有个别人违背家训,做出过越轨的事,但是这个家族的文化主体依然是弘扬正气,彰显仁义之风。
如姚崇的三子姚弈,姚崇从小就严格要求他,对他加以培养。为了使姚弈熟知吏道,在不提升官职级别的情况下,让他在朝廷多个部门中任职。姚弈早年先后担任过右千牛、行鸿胪寺丞、太子中舍人、侍御史、礼部祠部员外郎、吏部司封郎中等职。朝廷称赞他“循环礼舆,祇若谦柄,清白为事,文章著名。”姚弈主动提出到事务繁忙,治安混乱,难于治理的“老大难”睢阳郡(治今河南省商丘市)担任太守。后来政绩卓著,官做到礼部侍郎和尚书左丞,当时人们称赞姚奕在科举改革方面重“振纲纪焉。”
姚崇子孙安禄山叛乱时,他的孙子姚闢及曾孙姚伾由于不屈其淫威而被杀。天宝末年,其侄孙姚訚,安禄山叛乱时,同睢阳郡太守许远同守睢阳城,共同抗拒安禄山叛军。在外无援军、内无粮草的情况下,坚守城池,宁死不降。城池陷落。张巡、许远、姚訚等三十六名将领被俘,慷慨就义。其曾孙姚係、姚倫,均有清名。
姚崇曾侄孙姚合,字大凝,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进士及第,被授武功(今陕西武功)县主薄,因善于诗,世号姚武功。后先后任户部员外郎、户部郎中(掌管国家户口、土田、赋役、贡献、优复、婚姻、继嗣之事)。后又出任荆州、杭州刺史。回朝后,担任给事中、陕虢观察使(掌考察州县官吏政绩。举善纠恶、兼理民事)。唐武宗会昌年间(841~846)终于秘书监(从三品、职掌国家经籍图书之事),赠礼部尚书,谥号曰“懿”。姚合成为晚唐著名诗人,和贾岛齐名,人称“姚、贾”。《全唐诗》现存姚合诗七卷。
姚勖,字斯勤。姚崇之五代孙。唐穆宗长庆(821—824)中进士及第。后任监察御史。“以检校礼部郎中,依前盐铁推官。”湖州、常州刺史,颇有政绩。名相李德裕遭贬后,长期旅居船上,贫病交加。姚勖却不顾令狐綯的株连政策,不断地派人去看望慰问昔日的恩相,并送去钱粮及药物接济。同时,他还接济过一些穷苦潦倒的文人骚客如资助著名词人温庭筠接济他许多财帛。
姚崇的后裔元代铁面御史姚天福,其事迹胜过宋代包拯,仅他的神道碑就有4000多言。先后任监察御史、刑部尚书、按察使等职,刚毅正直,忠勤任事,有奸必击,敢于弹劾权奸阿合马,被朝廷誉为“巴尔虎”。清代姚崇的30代孙姚启圣,为人豪爽,兼有谋略,担任福建总督兼兵部尚书,先后捐资产价值银15万余两,制订“平台方略”,主张“剿抚并用”得到康熙皇帝认可,并三次力荐施琅为水军统帅,实施战略三年多来,效果良好,使清廷顺利地收复了台湾,成为统一国家的第一功臣。
今天,三门峡渑池、陕县一代的姚崇后裔已传到40多代人,他们把姚崇的遗训作为传家宝,代代相传,不管居官还是做人,遵纪守法,清清白白,保持一个家族的崇高名声!
自定义html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