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舜帝的都域和故里在山西永济
郝仰宁
舜帝的都域和故里在山西永济
郝仰宁
四千二百多年前,我国中原地区的黄河流域,一个强大的部落联盟——尧舜部落联盟的崛起,开创了中华文明的先河。
《史记》记载,舜是黄帝七世之后。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穷蝉,穷蝉生敬康,敬康生蟜牛,蟜牛生瞽叟,瞽叟生舜帝。自从穷蝉之后,都为庶民。
舜父瞽叟,姓妫。是有虞氏的一个分支,所以,舜为有虞氏。又称虞氏。
舜母握登,为邓人之后,见大虹意感而生舜帝于姚墟。所以,舜帝姓姚。舜出生后,目为双重子,人们为其取名姚重华。舜的生母去世,他随父移居到黄河岸边历山妫水旁——妫汭,与继母一起生活,在家遭受继母百般欺凌,仍然不失孝道,成为天下有名的大孝子。
所以,也有人认为,舜为一氏两姓。一氏即虞氏,两姓为姚姓和妫姓。因生姚墟而姓姚,因居妫汭而姓妫。所以,舜帝的后代,有姚姓,也有妫姓。自古以来,氏是区别贵贱的,姓是区别婚姻的。
根据历代史学界对妫汭这一地名的考证,大家所趋同的观点是:“妫汭指的是妫水河湾,妫水源出山西省永济县南之历山,注入黄河(见三秦出版社《史记全本新注》)。”
山西永济,古称蒲坂,是舜帝的都地。舜的出生地在古蒲坂城北三十里,这里有舜帝故里诸冯。《孟子》说:“舜生于诸冯”。 从山西永济的舜都古城蒲坂向北沿河而上三十里,可以找见舜帝故里诸冯,诸多史料如《孝经援神契》也把舜帝生地作“姚墟”。从清《永济县志》看,诸冯故址与陶城相近,清代的“诸冯里”共包括六个村:南陶城、北陶城、永凝、诸冯、舜帝、尊村。”舜帝村内,有一座大舜宗庙于日军侵华时掠夺木材而毁,现仍留一康熙年间的巨碑,刻有隽永碑文称“大孝有虞舜帝故里”。村中仍以姚姓为主。“诸冯里”六个村子坐落在山西省永济市张营乡的沿河一线,南北排列,绵延二十余里。
这里的南陶城村和北陶城村,正是历史上流传的“舜淘河滨”的故址。古代这里以生产陶器出名,舜陶河滨就是这里,也有观点认为陶城就是古舜都。这里虽然已不见了城池的痕迹,但陶城的名字却刻在了这里。商朝早期,围绕着陶城的整个蒲坂被称作缶邦,是一个生产精美陶器和陶乐器的地方。足见在舜帝的影响下,后世制陶工艺已十分精湛,这里已成为陶器之乡。
围绕着舜帝故里,还有许多关于舜的美丽传说。如舜耕历山的故事。村南几十里外的历山是我国最早的经书《山海经》中两处记载的历山,它与其他地方所称的历山可信度不同,因为其他历山经书并没有收录,这就印证了永济历山的古老和可靠性。黄河沿着历山和华山的夹谷东流而去,把太行山系和秦岭山系在此戛然截断,所以,历山的西端也称作雷首,山下古有雷泽,是当年舜帝带领百姓打渔的地方。
历山上古有舜宅和二妃宅,《尧典》中说:舜帝居住在历山的妫汭水旁,尧帝把两个女儿下嫁到妫汭,做了虞舜妃子。还赐了牛羊、仓廪、琴瑟等。
在妫汭水旁不远的一个山包上,至今还留有古人祭祀二妃的坛庙遗址,史料称作“二妃坛”。从遗址遗留的陶片看,年代竟远至夏代,足见此坛历史的久远。
《通典》上说,尧的旧都也在蒲坂。《水经注》说:中条山西端的雷首山,别名历山,也叫尧山,山上有故城,叫做尧城。《十三州记》说:蒲阪先为尧都,后来迁都平阳。从目前考古挖掘的陶寺遗址看,“尧都平阳”在今临汾南一百里,距蒲坂仅三百里之遥。
可见,尧先在蒲坂建都,后迁到平阳。尧七十岁时把帝位传给舜。尧帝去世后,天下的诸候不去朝见尧子丹朱,而去朝见舜,歌颂舜。于是舜于正月初一,在他的故乡蒲坂的先祖庙,举行了盛大的即位典礼,在各地诸侯的拥戴下,改国号为有虞。这段历史就发生在史称“中国”的中条山西端——今山西永济。
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写道:“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也就是说,中华民族文明的历史,都是从舜帝这个时候开始的。
为了进一步印证舜帝的活动中心在山西永济一带,许多学者研究了《禹贡》这篇古籍。舜在中原建立了帝国,为了改善民不聊生,国不丰盈的状况,命令禹前去完成治水大业,一面安顿百姓的生活,一面打通各州通往朝廷的贡赋线路。中央把各诸侯国按物产划分等级,考察各地的物产情况,规定了应该向帝府交纳的贡赋。
在《禹贡》一文中,所描绘的治税场景,凸显出蒲坂中心城市的重要枢纽作用,使人为之惊叹!
禹治水从帝都开始,修通了九州通往京都的九条贡赋线路,它们最终的目地都是蒲坂:
一、最先疏通蒲坂南雷首山和华山之间的壶口(非吉县壶口),现称潼关,让河水从中条山和华山之间下泄,然后又北上凿开龙门(今河津市),东北鸟夷部族皮衣等贡品,绕道碣石山向西,进入黄河,到达蒲坂水岸。
二、打通兖州境内的水路,贡品由济水进入漯水,然后进入黄河,到达蒲坂。
三、打通青州境内的水路,贡品由汶水转入济水。然后进入黄河到达蒲坂。
四、打通徐州境内的水路,贡品通过淮水、泗水,然后转入黄河到达蒲坂。
五、打通扬州境内的水路,贡品经由大海、长江进入淮河、泗水,然后进入黄河到达蒲坂。
六、打通荆州境内的水路,进贡时,经由长江、沱水、涔水、汉水,转行一段陆路再进入洛水,然后转入帝都南面的黄河到达蒲坂。
七、打通豫州境内的水路,进贡时经洛水进入黄河,到达蒲坂。
八、打通梁州境内的水路,贡品由西戎西倾山经桓水运出,再从潜水船运,进入沔水,然后走一段山路进入渭水,到达黄河边的蒲坂进入京城。
九、打通雍州境内的水路,贡品从积石山下走水路,顺流到达龙门山间的西河,会集到渭水湾里的蒲坂港。
这些运向京都蒲坂的贡赋,可见当时蒲坂正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进一步印证了尧舜活动的中心地域在山西南部的永济一带及周围。
舜帝在尧帝治国的基础之上,完善律法,建立职级,团结诸族,治国安民,发展生产,以其超人的智慧和仁政,建立起一套初步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机制,为中国由原始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提供了重要条件。
作者:山西省运城市虞舜文化研究会理事
运城市盐湖区虞舜文化研究会顾问
山西省永济市本土文化研究会理事
山西省永济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手机:15835917668
以下为佐证资料:
《舜文化探源》
孔子尚书最早言舜,其后的任何观点都应当以孔子说为基准,孟子说更不能例外。所以,孔孟说是一致的。
孔子说指出的地名是妫汭,孟子说指出的地名是诸冯。不能把妫汭和诸冯割裂。任何把妫汭和诸冯割裂开来研究舜,就是把孔孟对立起来研究。这个出发点就是错误的,历史观就是错误的。
孔子的妫汭,历山,到了孟子时代,是确认,不是另立山头。
从汉代到晋代帝王世纪,确认舜都蒲坂妫汭。而蒲坂有诸冯。这与孟子舜生诸冯就吻合了。这是古历史学家早已定性了的,究竟是谁改写历史?
《帝王世纪·舜》原文:
舜,姚姓也,其先出自颛顼。颛顼生穷蝉,穷蝉有子曰敬康,生勾芒,勾芒有子曰桥牛,桥牛生瞽瞍,妻曰楃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墟,故姓姚。目重瞳,故名重华,字都君。龙颜大口,黑色,身长六尺一寸,有圣德,始迁于负夏,贩于顿丘,债于传虚。
家本冀州,每徙则百姓归之,其母早死,瞽瞍更娶,生象。象傲,而父顽母嚚,咸欲杀舜。舜能和谐,大杖则避,小杖则受,年二十,始以孝闻。
尧以二女娥皇、女英妻之。见舜于二宫,设飨礼,叠为宾主。南面而问政,然后赐以絺衣琴瑟,必筑宫室,封之于虞。命为司徒太尉,试以五典,有大功二十。梦眉长与发等。尧乃赐舜以昭华之玉,老而命舜代己摄政。明年正月上曰,始受终于文祖,以太尉行事。
舜摄政二十八年而尧崩,三年丧毕,舜年八十一,以仲冬甲子,月次于毕,始即真。以土承火,色尚黄。《尚书中侯》所谓“建黄授正改朔”。乃询四岳,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东巡狩,登南山,观河渚,受图书。褒赐群臣,尊任伯禹、稷、契、皋陶、皆益地。有苗氏负固不服,禹请征之,舜曰:“我德不厚而行武,非道。吾前教由未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而舞之,有苗请服。立诽谤之木,申命九官十二牧,及殳斨、朱虎、熊罴等二十五人,三载一考绩,黜陟幽明。禹为司空,功被天下。弃为后稷,播时百穀。契为司徒,敬敷五教。皋繇为士,典刑惟明。倕为共工,莫不致力。益为朕虞,庶物繁植。伯夷为祑宗,三礼不阙。夔为乐正,神人以和。龙为汭言,出内惟允。於是俊乂在官,群后德让,百僚师师,以五采章施于五色为服,以六律、五声、八音协治,烝民乃粒。万邦作乂,庶绩咸熙。乃作《大韶》之乐,《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故孔子称《韶》尽美矣,又尽善也。景星曜於房,群瑞毕臻,德被天下。
初,舜既践帝位,而父瞽瞍尚存,舜常戴天子车服而朝焉。天下大之,故曰大舜。都平阳,或云蒲坂妫汭。嫔于虞,故因号有虞氏。有二妃,元妃娥皇无子,次妃女英生商均。次妃登比氏,生二女:霄明、烛光。有庶子八人,皆不肖,故以天下禅禹。
舜年八十即真,八十三而荐禹,九十五而使禹摄政,摄五年有苗氏叛,南征,崩于鸣条,年百岁。
为什么《帝王世纪》说都平阳,或云蒲坂妫汭?
平阳指的是尧都,蒲坂妫汭,是尧去世后,“舜年八十一,以仲冬甲子,月次于毕,始即真。”从河南回到蒲坂建都。
汉魏时期就确认蒲坂即舜都
两汉时期已确认蒲坂为舜始居
春秋时期:孔子《尚书·尧典》著称“女于时,观厥刑于二女。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随之:“于是尧妻之二女,观其德于二女。舜饬下二女于妫汭,如妇礼。”
妫汭在历山,蒲坂城东南有历山,为舜耕处。
西汉杨雄的《河东赋》印证了中国古代皇家确认舜的活动地在蒲坂。充分说明自汉代人们已对蒲坂舜史认识根深蒂固。写下了“登历观而遥望兮,聊浮游以经营。乐往昔之遗风兮,喜虞氏之所耕。”
杨雄(公元前57--公元14年),字子云,蜀郡成都人。杨雄一生经历了西汉未年的汉元帝、成帝、哀帝、平帝、孺子婴和新朝的王莽几个皇帝,既是有影响的政治家,也是成就卓越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因为他为人简佚,不看重富贵,一直没有做成大官,但他却尽情地发挥了自己的哲学和文学才能,成为一代名士。王莽称帝后,扬雄校书于天禄阁。后召为大夫,汉赋四大家之一。《三字经》把他列为“五子”之一。他依靠在宫廷校书的学识,认定舜帝所耕历山河东蒲坂。
杨雄不喜欢钻研儒学经典,而是着意于博览群书。成年之后的杨雄为人简易佚荡,不拘小节,因为口吃而不擅言谈,于是沉静于默而深思,著书立说。他在河东地区的游历,缅怀舜帝创元之功,作《河东赋》,以献汉帝。
杨雄尤其喜好辞赋,汉成帝恢复祭祀甘泉畤和河东后土祠,有人向汉成帝推荐了杨雄,说他的辞赋与司马相如有相似之处,而司马相如在世时,就以为汉武帝作赋而知名。此时,汉成帝也想效仿武帝的做法,要求杨雄以作赋的形式记载他的政治举措。于是,就在汉成帝永始四年(公元前9年)正月,杨雄写下了《甘泉赋》。 汉成帝决定祭祀河东后土祠,并率领群臣横渡黄河,到达汾阴,祭祀后土祠后,汉成帝又登上了的舜帝耕田的历山,意欲追怀唐虞之风、殷周之际。言下之意,也想把当时的政治与上古治世相提并论。可是,在杨雄看来,与其临渊看鱼,不如归而结网,也就是说,治理好当前的政治更胜于缅怀古人的事迹。于是杨雄欣然命笔,写下了流芳后世的《河东赋并序》:
其三月,将祭后土,上乃帅群臣横大河,凑汾阴。既祭,行游介山,回安邑,顾龙门,览盐池,登历观,陟西岳以望八荒,迹殷周之虚,眇然以思唐虞之风。雄以为临川羡鱼不如归而结罔,还朝上《河东赋》以劝,其辞曰:
伊年暮春,将瘗后土,礼灵只,谒汾阴于东郊,因兹以勒崇垂鸿,发祥隤祉,饮若神明者,盛哉铄乎,越不可载已!
于是命群臣,齐法服,整灵舆,乃抚翠凤之驾,六先景之乘,掉奔星之流旃,彏天狼之威弧。张耀曰之玄旄,扬左纛,被云旓。奋电鞭,骖雷辎,鸣洪钟,建五旗。羲和司日,颜伦奉舆,风发飙拂,神腾鬼趡;千乘霆乱,万骑屈桥,嘻嘻旭旭,天地稠㟼。簸丘跳峦,涌渭跃泾。秦神下詟,跖魂负沴;河灵矍踢,爪华蹈襄。遂臻阴宫,穆穆肃肃,蹲蹲如也。灵只既乡,五位时叙,絪缊玄黄,将绍厥后。
于是灵舆安步,周流容与,以览乎介山。嗟文公而愍推兮,勤大禹于龙门,洒沈灾于豁渎兮,播九河于东濒。登历观而遥望兮,聊浮游以经营。乐往昔之遗风兮,喜虞氏之所耕。瞰帝唐之嵩高兮,眽隆周之大宁。汩低回而不能去兮,行睨垓下与彭城。濊南巢之坎坷兮,易豳岐之夷平。乘翠龙而超河兮,陟西岳之峣崝。云霏霏而来迎兮,泽渗漓而下降,郁萧条其幽蔼兮,滃泛沛以丰隆。叱风伯于南北兮,呵雨师于西东,参天地而独立兮,廓汤汤其亡双。
遵逝乎归来,以函夏之大汉兮,彼曾何足与比功?建乾坤之贞兆兮,将悉总之以群龙。丽钩芒与骖蓐收兮,服玄冥及祝融。敦众神使式道兮,奋六经以摅颂。逾于穆之缉熙兮,过《清庙》之雝雝;轶五帝之遐迹兮,蹑三皇之高踪。既发轫于平盈兮,谁谓路远而不能从?
北魏孝文帝蒲坂祀舜
皇家祀舜遗存,早在北魏时期,《蒲州府志》“孝文帝太和21年(公元497年),行幸蒲坂,遣使祭虞舜,修尧、舜、夏禹庙,。”舜泉坊就是大舜庙的一部分。
比北魏帝更早祀舜的遗址,那就是位于原蒲州城东门外明教坊的大舜庙,古已有之,始建年代不详。而蒲州始筑土城墙,是从北魏开始的。这就是说,蒲州城的扩建,比祀舜遗存为晚。
晋代确认蒲坂即舜都
虽然西汉司马迁在《五帝本纪》中,明确了延续了虞书中舜的居住地在妫汭,但并未明确舜都即蒲坂。仅三百多年后,西晋学者,提出了蒲坂即舜都的论断。
提出蒲坂即舜都的西晋学者是皇甫谧,字士安,生于东汉建安20年(公元215年),比司马迁晚360年。
皇甫谧卒于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活了68岁。
皇甫谧在医学方面颇有建树,编撰有《针灸甲乙经》。他在史学方面的成就更有名气,编撰了《历代帝王世纪》、《高士传》、《逸士传》 、《列女传》、《元晏先生集》等书。他一生以著述为业,在医学史和文学史上都负有盛名。
《帝王世纪》:是专述帝王世系、年代及事迹的一部史书,所叙上起三皇,下迄汉魏。内容多采自经传图纬及诸子杂书,载录了许多《史记》及两《汉书》阙而不备的史事,分星野,考都邑,叙垦田,计户口,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舜居妫汭
史学界把舜居之所称为妫墟。《史记·五帝本纪》说:“舜居妫汭。”妫汭即是妫墟。
妫墟,是舜的居住地,不论从《尧典》《舜典》,还是其他史籍,都详细记载了舜与二妃结合的事迹。这是发生在舜帝青年时期,当时他还是一个平民的孩子,此时的有虞氏部落早已摆脱游牧狩猎进入到了农耕社会,应当居有定所,所以,妫墟既是舜的家居地,也是他赖以成长的地方,甚至是他出生的地方。即使受到父母虐待,离家去历山耕种,在古代社会,这个历山也在其附近。
《尧典》记,舜“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其意思就是:尧帝要挑选舜代替他处理国家政事,为了考察和培养舜帝,便把两个女儿下嫁到民间的舜帝之家,做了虞氏舜的嫔妃。
《尚书正义》说:“虞与妫汭为一地。”“妫水在河东虞乡县历山西,西流蒲坂县南,入于河,舜居其旁。”《尚书正义》的作者是西汉学者孔安国,字子国,约公元前156年至前74年间在世,孔子十一代孙。他从孔宅夹壁中得《古文尚书》等孔子遗著,献于朝。关于妫水,早在西汉孔安国提出此说后,史学界多随同此说,认为妫水在山西永济。
一直到了宋代,南宋陈大猷著《尚书集传》,依然说:“妫,水名,在今河中府河东县。出历山入河”。《地记》说:“河东郡青山东山中有二泉,下南流者妫水,北流者汭水。二水异源,合流出谷,西注河。”王北辰曾在《北京史苑》(第一期)撰文《妫水河名考》,文章认为,舜所居妫汭即在今山西省永济县。《史记全本新注》汇集历代史学研究结论也认为:“妫汭,妫水河湾,舜所都之地,妫水源出山西省永济县南之历山,注入黄河。”由此可见,今永济,乃古虞乡,蒲坂之地属虞乡,后来分作蒲州和虞乡。妫墟就在今山西省永济之古虞乡一带。
虞乡,有虞氏部落之后封地
《舜文化探源》是今年(2020年)永济市委宣传部要出版的舜文化专题著作,由出版社正式出版
·································
尧舜禹时代的考古佐证就是襄汾县陶寺遗址。印证了尧舜禹在晋南,而不在别处。历代帝王祭祀,不能与民间宗庙混为一谈。他是有国史档案为依据的,尧舜禹虽然记载不详,但历代朝廷是有一个结论的。不是任由民间乱说。
竹书记年是魏国史,有详细的姚舜篇。也记在首山,即永济中条山一带。
永济战国属魏
西汉时期,鲁恭王约公元前155年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了另一部《尚书》,是用先秦六国时的字体书写的,人们称之为《古文尚书》。《古文尚书》经过孔子后人孔安国(公元前156年——前74年)整理,篇目比伏生传授的《尚书》多16篇。成了44篇。这一个发现,让人们看到在大禹之前,还有记载尧舜故事的《虞书》,也就是后来的尧典、舜典、皋陶谟、禹贡等。这些篇目,又陆续被晋太康二年出土的官史《竹书纪年》得以证实。印证了春秋时期儒家所述尧舜传说的可靠性。汉人传说先秦时《尚书》有100篇,其中《虞夏书》20篇,《商书》、《周书》各40篇,每篇有序,题孔子所编。
魏国官史《竹书纪年》中的舜史
春秋时期,最早出现尧舜史的说法,是公元前500多年,孔子的《尚书·尧典》,说: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
公元前100年左右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说:舜居妫汭。
到了公元280年左右,晋代学者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说:舜都平阳,或云蒲坂妫汭。
以上三环相扣,舜的始居地妫汭在蒲州。所以,关于提出妫汭在别处的提法,都是不可信的。
到了晋太康年间,出土了一部颠覆《史记》中许多观点的一个史料,那就是《竹书纪年》。
这是一部由春秋时期晋国(前1033年—前376年)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的一部编年体通史,亦称《汲冢纪年》,于西晋咸宁五年(279年)被盗墓者不准(Fǒu Biāo)所发现的编年体史书。当时被埋藏于魏安厘王(公元前276-243年)(一说应为魏襄王公元前318-296年)的墓里。
孔子生活在公元前551-479年,孟子则比孔子晚180年,即公元前372-289年)
《竹书纪年》的面世,让人们对司马迁《史记》中的一些观点出现了怀疑,因为司马迁没有见过这部史籍。所以学界对这部史籍十分重视。《竹书纪年》记载尧舜的历史是这样的:
帝尧陶唐氏
母曰庆都,生于斗维之野,常有黄云覆其上。及长,观于三河,常有龙随之。一旦,龙负图而至,其文要曰:“亦受天佑。”眉八采,须发长七尺二寸,面锐上丰下,足履翼宿。既而阴风四合,赤龙感之。孕十四月而生尧于丹陵,其状如图。及长,身长十尺,有圣德,封于唐。梦攀天而上。高辛氏衰,天下归之。
元年丙子,帝即位,居冀。
命羲和历象。
五年,初巡狩四岳。
七年,有麟。
十二年,初治兵。
十六年,渠搜氏来宾。
十九年,命共工治河。
二十九年春,僬侥氏来朝,贡没羽。
四十二年,景星见于翼。
五十年,帝游于首山,乘素车玄驹。
五十三年,帝祭于洛。
五十八年,帝使后稷放帝子朱于丹水。
六十一年,命崇伯鲧治河。
六十九年,黜崇伯鲧。
七十年春正月,帝使四岳锡虞舜命。
帝在位七十年,景星出翼,凤皇在庭,朱草生,嘉禾秀,甘露润,醴泉出,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厨中自生肉,其薄如箑,摇动则风生,食物寒而不臭,名曰“箑脯”。又有草荚阶而生,月朔始生一荚,月半而生十五荚,十六日以后日落一荚,及晦而尽,月小则一荚焦而不落,名曰“蓂荚”,一曰“历荚”。洪水既平,归功于舜,将以天下禅之,乃洁斋修坛场于河、洛,择良日,率舜等升首山,遵河渚。有五老游焉,盖五星之精也。相谓曰:“《河图》将来告帝以期,知我者重瞳黄姚。”五老因飞为流星,上入昴mao。二月辛丑昧明,礼备,至于日昃,荣光出河,休气四塞,白云起,回风摇,乃有龙马衔甲,赤文绿色,缘坛而上,吐《甲图》而去。甲似龟,背广九尺,其图以白玉为检,赤玉为柙,泥以黄金,约以青绳。检文曰:“闿色授帝舜。”言虞、夏当受天命。帝乃写其言,藏于东序。后二年二月仲辛,率群臣东沈璧于洛。礼毕,退俟,至于下昃,赤光起,元龟负书而出,背甲赤文成字,止于坛。其书言当禅舜。遂让舜。
七十一年,帝命二女嫔于舜。
七十三年春正月,舜受终于文祖。
七十四年,虞舜初巡狩四岳。
七十五年,司空禹治河。
七十六年,司空伐曹魏之戎,克之。
八十六年,司空入觐,贽用玄圭。
八十七年,初建十有二州。
八十九年,作游宫于陶。
九十年,帝游居于陶。
九十七年,司空巡十有二州。
一百年,帝陟于陶。
帝子丹朱避舜于房陵,舜让,不克。朱遂封于房,为虞宾。三年,舜即天子之位。
帝舜有虞氏
母曰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墟。目重瞳子,故名重华。龙颜大口,黑色,身长六尺一寸。舜父母憎舜,使其涂廪,自下焚之,舜服鸟工衣服飞去。又使浚井,自上填之以石,舜服龙工衣自傍而出。耕于历,梦眉长与发等,遂登庸。
元年己未,帝即位,居冀。
作大韶之乐。
即帝位,蓂荚生于阶,凤凰巢于庭,击石拊石,以歌《九韶》,百兽率舞,景星出于房,地出乘黄之马。
三年,命皋陶作刑。
九年,西王母来朝。
西王母之来朝,献白环、玉玦。
十四年,卿云见,命禹代虞事。
在位十有四年,奏钟石笙管未罢,而天大雷雨,疾风发屋拔木,桴鼓播地,钟磬,乱行,舞人顿伏,乐正狂走。舜乃磬堵持衡而笑曰:“明哉,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亦乃见于钟石笙管乎。”乃荐禹于天,使行天子事也。于是和气普应,庆云兴焉,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纷纷,萧索轮囷,百工相和而歌《卿云》。帝乃倡之曰:“庆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群臣咸进,顿首曰:“明明上天,烂然星陈。日月光华,弘于一人。”帝乃再歌曰:“日月有常,星辰有行。四时从经,万姓允诚。于予论乐,配天之灵。迁于圣贤,莫不咸听。乎鼓之,轩乎舞之。精华已竭,褰裳去之。”于是八风循通,庆云丛集,蟠龙奋迅于其藏,蛟鱼踊跃于其渊,龟鳖咸出其穴,迁虞而事夏。舜乃设坛于河,依尧故事。至于下昃,荣光休气至,黄龙负图,长三十二尺,广九尺,出于坛畔,赤文绿错,其文言当禅禹。
十五年,帝命夏后有事于太室。
十七年春二月,入学初用万。
二十五年,息慎氏来朝,贡弓矢。
二十九年,帝命子义钧封于商。
三十年,葬后育(后肓即娥皇)于渭。
三十二年,帝命夏后总师,遂陟方岳。
三十三年春正月,夏后受命于神宗,遂复九州。
三十五年,帝命夏后征有苗,有苗氏来朝。
四十二年,玄都氏来朝,贡宝玉。
四十七年冬,陨霜,不杀草木。
四十九年,帝居于鸣条。
五十年,帝陟。
义钧封于商,是谓商均。后育,娥皇也。鸣条有苍梧之山,帝崩,遂葬焉,今海州。
《竹书纪年》的出现在很多方面粉碎了南方零陵舜葬苍梧和湘妃泪的传说;而这里面很明显尧舜的活动地带:冀州、首山、河洛、鸣条都在中条山,比较接近舜的历史事实。
尧都平阳,即今考古发现的陶寺尧都遗址
陶寺遗址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以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为主的遗址,还包括庙底沟二期文化和少量的战国、汉代及金、元时期的遗存。华夏文明的源头之一,为华夏族先民所创造。 [1] 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南,东西约2000米,南北约1500米,面积280万平方米。是中原地区龙山文化遗址中规模最大的一处之一。经过研究,确立了中原地区龙山文化的陶寺类型,近年来在对于陶寺遗址的发掘中,结合了磁力仪和探地雷达物探、环境考古、动物考古、植物考古(孢粉、浮选、选种)、人骨分析、DNA分析、天文学等多项科技考古手段,包括碳十四测年技术在内的年代学探讨,进一步判断陶寺文化的绝对年代为公元前2300年至1900年之间。同类遗址在晋西南汾河下游和浍河流域已发现70余处。陶寺遗址对复原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社会性质、国家产生的历史及探索夏文化,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2-3] 。
在发掘过程中,考古队员发现了规模空前的城址、与之相匹配的王墓、世界最早的观象台、气势恢宏的宫殿、独立的仓储区、官方管理下的手工业区等。有许多专家学者提出,陶寺遗址就是帝尧都城所在,是最早的“中国”。根据发掘的成果来看,陶寺社会贫富分化悬殊,少数贵族大量聚敛财富,形成特权阶层,走到了邦国时代的边缘和方国时代 [4] 。
除陶寺类型的遗存外,遗址还包括庙底沟二期文化和少量的战国、汉代及金、元时期的遗存。陶寺遗址的发现,对于探索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尧舜时代的社会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山西陶寺遗址确认宫城存在 迄今考古发现的我国最早的宫城。
陶寺遗址疑似宫城城墙的发掘表明,陶寺宫城基本完整,自成体系,规模宏大,形制规整,结构严谨,并具有突出的防御性质,是目前考古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宫城。此外,陶寺宫城的发现,使得陶寺“城郭之制”完备,陶寺很可能是作为中国古代重要都城制度内涵的城郭之制的源头或最初形态。
其中宫殿区作为最核心的功能区,备受学术界关注。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项目支持下,自2013年3月31日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联合持续对陶寺遗址疑似宫城城墙进行发掘,至2017年基本廓清了宫城城墙堆积、结构、年代、发展演变等问题,并重点发掘疑似宫城“南东门”和“东南角门”。
“连续做了5年,这是一个逐渐认识、确认的过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联合考古队领队高江涛说,目前明确了宫城位于陶寺遗址东北部,呈长方形,东西长约470米,南北宽约270米,面积近13万平方米,由北墙、东墙、南墙、西墙组成,城垣地上部分已不存在,仅剩余地下基础部分。南墙西段及西南拐角已被破坏。
古观象台
自定义html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