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传承东方智慧文明 构建和谐社会风尚--中华传统文化西湖论坛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世姚快讯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传承东方智慧文明 构建和谐社会风尚--中华传统文化西湖论坛

转载 姚彬2020/10/26 23:10:55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世界姚氏文化 作者:世界姚氏文化 1980 阅读 0 评论 49 点赞
世界姚氏: sjyszq 展示家族辉煌历史 激励子孙继往开来





  世界姚氏宗亲联谊会  



中国传统文化西湖论坛




摘要:2020年10月21日,世界姚氏宗亲联谊会姚泽嘉主席;姚列雄顾问;姚茂锜副主席与夫人;姚燕军、姚京平、姚志发副主席;姚争杰副秘书长等一行,参加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家风文化工作组委会在杭州主办的中华传统文化西湖论坛,姚泽嘉主席在会上作《家风——德孝文化最接地气的载体》发言,阐述了一个家庭能做到源远流长、薪火相传,其关键性因素就是这个家庭里的家风相传问题,在家风的传承上,家训、家规、家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家教的作用更是不可替代。并被大会特聘本届论坛主席团名誉主席兼学术专家组成员。姚茂锜副主席向大会捐赠一本收录姚氏儿女在年初抗疫期间的英勇事迹的《庚子抗疫散记》;该书记录和见证了庚子大疫下的姚姓儿女参与抗疫斗争的感人事迹。将作为湖北姚氏宗亲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姚氏家风传承的教材,在姚氏家族中免费发行。《庚子抗疫散记》主编姚争杰在大会上作了发言,回顾了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江城的76个日日夜夜,感受、目睹、抗争、体验到了全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发言中讲述了与姚茂锜相商,想通过搜集姚姓儿女在战疫斗争中的事迹,编纂一本文集,从一个侧面真实记录和见证庚子抗疫这一重大事件,同时也想将这本书留给后人,作为姚氏裔孙传承家教、家训、家规和家风的教育读本。浙江姚京平《一个两千年历史的世族,缘何能常盛不衰?——浅谈吴兴郡姚氏家族的家训与家风》一文被收入会刊。文中阐明家训是指家族(家庭)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是根据浙江姚建国原稿而成。参加西湖论坛的姚姓族人还有浙江姚海霞、姚建美、姚华燕、姚志红、姚正源、江苏姚有涛、湖北姚玉华等一行15人。


“西湖论坛”参会名单:

一、世姚会

1.姚泽嘉主席 汕头市

2.姚列雄顾问 汕头市

3.4.姚茂锜副主席、姚罗茗榕

5.姚争杰副秘书长

6.姚京平副主席、浙姚会荣誉主席(浙江金华永康市)

7.姚志发副主席(杭州)

8.姚燕军副主席(杭州

二、江苏省姚会

9.姚有涛(江苏扬州市)

三、浙江省姚会

10.姚海霞 浙姚会组织部长(浙江湖州市)

11.姚建美 浙姚会台州市仙居姚会秘书长

12.姚华燕 浙姚会诸暨秘书长

13.姚志红 浙江温州市姚会

14.姚正源 浙江姚会策划

湖北省姚会:

15.姚玉华 湖北省姚会(湖北恩施市建始)






姚泽嘉发言稿




家风——德孝文化最接地气的载体


作者:姚泽嘉,世界姚氏宗亲联谊会主席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大家好 !

    承蒙浙江省传统文化促进会的邀请,我很荣幸参加这个难得的盛会,并向在座的专家学者们学习、交流、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德孝文化,以及构成德孝文化载体的家族家风。借这个机会谈谈我们在践行德孝文化的一点体会。


一、家族家风的认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领导人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他高度评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藏了中华民族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几千年来,饱经沧桑磨难的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至今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国家,成为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千古奇观,其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深深植根于华夏民族基因的、光辉灿烂的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华夏子孙身上的孝道、团结、奋斗的道德情操,孕育了以家族(家庭)为单元,家风、家训、家规为载体的德孝文化。它字字珠玑,句句警示,默默地滋养了每个家庭,它一脉相承,融入了家庭每个成员的血脉,家风家教成了每个家族一笔宝贵的无形资产;它无言地在诉说着家族文化的源流和厚重,可称得上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体系。


    上下五千年,古往今来,家族家风最能体现的就是“德、孝”二字。德是人的本性,家国情怀、德高望重;孝是行为规范,是感恩乐善。历史上古圣先贤,伟人俊杰们都特别注重孝道的培养。譬如:孔子论“孝”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父之道,可谓孝矣”、“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孝子之至,莫大于尊亲”。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提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朱熹的《朱子家训》“……子所贵者,孝也”。


    曾国藩更是以《家书》要求后辈一生铭记此十六个字:“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近代以毛主席为首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在战争年代艰苦朴素,身先士卒,在和平时期率先垂范,有持家严,教子严,律己严的“三严”,同时,毛泽东主席为家风定了三条原则:“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在亲情与党和国家人民的利益上,他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为全党、全国人民作表率,他要求全党的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党中央驻地中南海他亲笔题写的金光闪闪的“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屹立于大门口,在时刻昭示人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古人云:“将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家风教育上堪称一代典范。


    总书记作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在他治国理政思想与实践中对家庭、家风的重要作用予以高度关注,特别强调:“家庭是人生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


    “家风是一个精神内核”,这也告诫我们:“一个家庭能做到源远流长、薪火相传,其关键性因素就是这个家庭里的家风相传问题,在家风的传承上,家训、家规、家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家教的作用更是不可替代。”这就说明:一个家族或家庭,能坚持按家训、家规、家教去规范每一个成员,久而久之,这个家族或家庭就会形成一股独特的“家风”,成为一个家族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个社会的一面镜子。“家是最小国,国乃千万家”,“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就当代中国精神层面而言,“家”就是这个“根”,“家”就是这个“源”。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它告诉人们,家风正气在于言传身教。中国古代流传脍炙人口的警示家训,“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画荻教子”,乃至西晋潘岳的《家风诗》:“绾发、绾发、发亦鬓止,日祇、日祇、敬亦慎正”。


    范仲淹:孝道当竭力,忠勇表丹诚,兄弟互相助,慈悲无过境,处世行八德,修身率祖神,儿孙心坚守,成家种善根。


    可见家族家风古今往来一脉相承,如涓涓细流汇入大海,如粒粒种子,发芽开花、结果。这就是家族文化、德孝文化、传统文化的圆融贯通,相互相成,生生不息,万古长青。


二、德孝文化对当今时代发展的现实意义。


    德孝文化之源在舜帝。他老人家一生以道德仁孝为人本,开创了中华传统道德文化的先河,深受海内外华夏子孙的尊崇和敬仰。孟子称其为大孝,历代尊其为“道德始祖”、“文明之元”、“百孝之尊”。他所处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型的农耕时代,从幼年起屡遭坎坷,其父、继母及弟屡次加害,舜以孝悌之心逆来顺受,恭敬父母,友爱其弟。20岁就以孝闻名,终于感化父母及兄弟。舜帝以德行天下,孝感天地,凡事亲力亲为,以身作则。“尝耕于坜山,众皆让畔,渔于雷泽,渔户皆让居,传授制陶之本领,所到之处,一年成聚,两年成邑,三年成都。他的威望和能力受到国人的认可,也成了历史上首位受禅让得帝位的圣君”。其治国之道,推行德政,广开言路,言传身教,举贤任能,制订律令,以天下为公;朝政清明,天下大治久安,物产丰富,人民安居乐业,后人推崇为虞舜盛世。史书载:“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四书五经中庸篇载:“舜其大孝,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传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舜帝这种只为苍生不为身的高尚品德,他以“天下一人饥则吾饥,天下一人寒则吾寒”的执政为民的崇高理念,与今天的“尚德、民主、文明、和谐以及文化核心传统美德”一脉相承。在维系家庭和睦,社会安定,国家长治久安及经济建设上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


三、努力践行德孝文化,弘扬好家风活动。


    世界姚氏宗亲联谊会于2013年正式成立,目的是联谊海内外姚氏宗亲,作为寻根问祖、汇聚乡亲、弘扬德孝文化的纽带。我们多次举办“舜帝德孝文化研讨会”、“世界姚氏宗亲联谊会”。多年来,开展扶贫济困,每年资助姚氏宗亲贫困家庭考上大学的学子部分费用,并在微信群上发动姚氏宗亲为重病贫困家庭捐资,发动宗亲开展族谱续修工作。


    所作的工作获得海内外宗亲的一致好评,受到羊城晚报、中国妇女报、中国青年报、汕头日报及全国多家电视台的关注、报道。我们按照党和政府的要求,在实践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积极开展各项工作,我们汕头市潮阳区“海内外姚氏大宗祠”(世界姚氏宗亲联谊会会址),每年元宵节期间举办大型“元宵灯会”,数以万计的群众前来参观、游览,是广东省“潮之春文化活动”项目之一。


    潮汕姚氏历代人才辈出,明代潮中姚氏三君子,史称“潮中三凤”。即:顺天府治中、抚州府通判姚琛,南京兵部郎中举人姚瑷,南京户部主事、广西参议、进士姚绍。这三位明代名臣,为官清廉,勤政爱民,政绩显著。


    姚琛刚出任江西抚州通判,便以为官清正,勤政爱民,深受百姓爱戴,在任9年因政绩显著,擢升顺天府治中,受到朝廷重用。


    姚瑷,幼年与从兄姚琛同窗,明天顺六年中举人。姚瑷为官刚直不阿,为革除武官世袭吏弊,大胆直书,坦陈个人观点,受到朝廷褒奖。


    姚绍,明天顺六年,中举人。成化十四年,中进士。姚绍传承清正廉明家风,勤政爱民。他为官16载,致仕时,各州仍将以前存放赠金饯行,姚绍再三辞受,并将赠金转送督府作为军饷,一时传为佳话。


    三君子为明代潮汕地区杰出的历史人物,据史料记载,三人致仕时,无一例外都是“囊无余物,惟书籍故衣而已”,其清廉可见一斑。


    这就是家族文化、德孝文化、传统文化的圆融贯通,相互相成,生生不息,万古长青。


    姚氏大宗祠及“明朝三君子墓”于2011年被汕头市政府列为“汕头市文物保护单位”,并列为汕头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于2016年被汕头市文明委评为“示范文化祠堂”。


    姚氏大宗祠一直以来做到高标准、严要求进行各方面建设,举办经常性的舜帝德孝文化研讨活动。


    今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舜帝德孝文化精神,记祖训,扬家风,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作出我们舜裔姚氏的新贡献。


    谢谢大家!    


2020年10月21日





姚争杰发言





在中华传统文化 西湖论坛

--姚氏赠送《庚子抗疫散记》与会代表的发言


姚争杰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中午好!

    我是来自湖北武汉的姚争杰。很荣幸地接受邀请参加今天的中华传统文化西湖论坛开幕式。在这里,我要与大家分享一段特殊的记忆,这段特殊记忆将会陪伴我们终身!

    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江城的日子里,我和所有的武汉人一样被困家中,禁足长达76日之久。我们经历了最初的猜测、怀疑和恐惧,也目睹了英雄的武汉人民与命运的顽强抗争,更亲身体验到了全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最终取得了抗疫战争的决定性胜利,向全世界展现出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

    十分欣赏网络上流行的一句话:“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回想起武汉那些最黑暗的日子,那些冒险逆行的义士英雄壮举,总会让我们再一次沉浸在深深的感动之中!正是由于有了他们的奉献和牺牲,才使得湖北和武汉最终迎来了拨云见日的那一天。而在这些义士闪光的名字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姚氏儿女亲切的身影。

     姚姓是中国四大古姓之一,为舜的后裔。相传帝舜是颛顼的后代,因生在姚墟,他的后裔子孙便以地为氏,称姚氏。姚氏族人倡导仁义爱民、尊师重孝、亲友和睦,家族文化经历了淘沙长河的流转考验,时至今日仍木秀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成为姚氏族人的精神支柱和基因传承。

    我的朋友姚茂锜先生是教育界人士,同时也是世界姚氏宗亲联谊会的副主席,热心于宗亲事务。在武汉抗疫正酣时,他给我打来电话,与我相商,想通过搜集姚姓儿女在战疫斗争中的事迹,编纂一本文集,从一个侧面真实记录和见证庚子抗疫这一重大事件,同时也想将这本书留给后人,作为姚氏裔孙传承家教、家训、家规和家风的教育读本。他的这个想法很快就得到我的响应。身为姚姓传人,没有理由也不应该放弃这件有意义的事情。于是便尝试着在互联网上搜集资料,开始了这本《庚子抗疫散记》的编纂工作。

    我们的这项工作很快就得到世界姚氏宗亲联谊会主席姚泽嘉先生的鼓励和支持,亲自担任总顾问;世界姚氏宗亲联谊会副主席姚承坤先生也参与到顾问工作中来;姚茂锜先生作为本书的发起人统领全书策划工作;世界姚氏宗亲联谊会副主席、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姚学谋先生就本书的编纂体例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并为本书撰写了序言。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本书共搜集了148篇姚氏儿女的抗疫事迹和文学作品,以“抗疫先锋”“战地日记”“众志成城”“时代华章”为序,分为四个篇章。这些文章大多选自公开发表在主流媒体上的专题报道,在编纂时注明了来源和网址,并安排编委与原作者联系,征得授权,以保护原作者的著作权。在此,对所有文章的原作者表示诚挚的谢意!

   《庚子抗疫散记》将作为湖北姚氏宗亲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姚氏家风传承的教材,在姚氏家族中免费发行。湖北弘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为本书的出版给予全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庚子大疫是一场全人类的灾难。我认为,灾难的可怕之处并非灾难本身,而在于灾难对人们心灵的摧残。内心强大者,心灵所受到的创伤会逐渐得到愈合,但关于这场灾难的记忆却是永恒的。我想,这也是这本《庚子抗疫散记》得以问世的意义所在。

    囿于编者水平所限,错漏在所难免,请各位专家与读者不吝指正。

小令一首相奉:


临江仙·秋思


月色如霜秋意,残荷摇曳随风。湖光潋滟水流东。霓虹追雨霁,思绪越苍穹。


庚子流年春上,白衣数万和衷。仲秋拾忆泪眼蒙。几多儿女命,赴死换从容。         


     谢谢大家的聆听!谢谢!


 





姚京平会刊收录文稿






一个两千年历史的世族,缘何能常盛不衰?

——浅谈吴兴郡姚氏家族的家训与家风


姚京平


中国历史上存在这样一个大家族,有以下五大特点:

第一、贵为帝胄,虞舜圣帝姚重华之后。

第二、历史悠久,远可追溯到4000年以前,与华夏文明同步;近可上溯到2000多年前的西汉末。

第三、江南望族,三国时期已成为江南望族;唐朝是十大国柱姓之一;宋朝为吴兴著姓第一。

第四、人口不多,在宋版《百家姓》里排位第101位,2016年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仅占全国人口的0.35%。

第五、历史贡献突出

政治上,大唐贤相姚崇开创唐朝“开元盛世”,明成祖时“黑衣宰相”姚广孝奠基明朝“永乐盛世”;文化上,隋唐姚察、姚思廉父子撰《粱史》《陈书》;姚合创唐诗“武功体”;明姚广孝主持编纂《永乐大典》;清姚鼐创散文“桐城派”;军事上,姚启圣为清初“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奠定基础......

这个大家族就是发源于浙江省德清县武康的鼎鼎大名的“吴兴郡姚氏”。如今吴兴郡姚氏已遍布海内外,占姚姓人口80%以上,成为姚氏主体。


家训与家风


家训是指家族(家庭)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风即门风,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风尚、风气,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精神气质和特性习气。

千百年来,吴兴郡姚氏已形成一个优良的家训与家风,组成姚氏家族的文化基因。

吴兴郡姚氏最早的家训为三国吴太常卿姚信的《诫子书》,此《书》自始自终告诫子孙要存善心、做善事、结善缘,要善始善终。其中最经典的一段:“贵贱无常,惟人所速。苟善,则匹夫之子可至王公;苟不善,则王公之子反为凡庶。可不勉哉! ”

唐朝“四大贤相”之一的姚崇,一生以不贪为宝 以廉慎为师,他著名的《遗令诫子孙文》和《五诫》箴文,字字玑珠,为后世留下丰富的精神财富。2017年4月25日,姚崇的《藩篱》家训被拍摄成专题片,在中纪委、监察部网站广为宣传。

明朝学士、乌程人姚牧舜编写的《姚氏家训》,又称 《药言》,开头开宗明义提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此八字是八个柱子,有八柱始能成宇,有八字始克成人。”的经典理念。

明代学者姚儒所编《教家要略》,集明以前家训之精华,是明清两代流传最广的家教类书籍之一。他提出崇信尚俭,重道重节,强调君子处世贵能有益于物,以成圣贤为贵,以蓄道德为富;为人要注重保终、善终等至理名言。

这些传承构成吴兴郡姚氏的家训家风的基石,其主要特点是:孝悌、尚学、廉俭、忠义。


躬行与传承


家训如果没有去尊尊教诲,家风如果没有言传身教,一切都是浮云。唯有先辈们身体力行地躬行、示范,滋滋浸润于晚辈,才能铸就渗透血液,融入骨髓,透射灵魂的家族精神与特质。如此,家训得以延续,家风得以传承。

一、孝悌

姚姓尊虞舜帝为太始祖。元郭居业撰《二十四孝》中,把虞舜《孝感动天》位列第一,故舜帝又被后人尊为“天下第一大孝”。

吾族的孝悌,继承太始祖舜帝遗风,以孝悌为家风第一要义。历史上,不乏《孝感动天》、《姚察孝亲》、《姚崇辞相侍母》、《姚甫担骸》等孝亲故事而一脉相承。

吴兴郡姚氏(浙江)历史文化研究会(筹)连续5届在武康举办祭祖活动,连续3年在重阳节、春节慰问部分市县90岁以上老宗亲;永康黄棠姚氏祠堂坚持连续11年重阳节向60岁以上老人分发红包。我们的目的就是通过我们这代人的躬行,向我们的晚辈和周围的人示范,把老祖宗舜帝的德孝文化能够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二、尚学

尚学是吾族的一大特质、亮点,故历代被世人称誉为以文学起家的世族。

吴兴姚开基始祖姚平公从小聪慧好学,游学四方,曾拜西汉大学者京房为师学《易》,与东海殷嘉、河南乘弘同为京房三大弟子,成为了西汉末年很有名望的经学博士。

梁武帝时上开府姚僧垣因医术高明,每次得到赏赐,他都用于为两个儿子购书、游学的费用,终于成就了姚察、姚最“兄弟学士”。

清朝状元姚文田,少年家贫,不得已出家为道士,仍不忘读书。乾隆五十九年,他终以举人应召试,获得第一名。嘉靖四年,又殿试第一,高中状元,成为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双料状元”。后官至礼部尚书,尚规定每天研究三个字,一生不倦,终成翰苑名贤,文坛巨匠。

关于吾族的尚学之风,从已知的17位被追赠谥号的先贤中,就有9位带“文”字,占一半以上,可见一斑。

在当代,两院院士姚姓就有16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9人:【姚錱】、姚建年、姚守拙、姚开泰、姚檀栋、姚振兴、姚建铨、姚期智、姚熹。中国工程院院士7人:【姚绍福】、姚福生、姚富强、姚骏恩、姚穆、姚斌、姚新生。

三、廉俭

关于廉俭的故事也很多。

《陈书.姚察传》载:姚察身居显要,非常注意清正廉洁,自律在俸禄以外,不收任何财物。曾经有个门生不敢送厚礼,只送一端南布、一匹花练。姚察对他说:“我的衣服,只是麻布蒲练,这些东西对我没有用处,既然要诚心交往,请不要如此烦劳。”这个门生好言请求,还是希望他收下,姚察严厉地把他赶走了,于是下属们没有谁敢送礼。这就是姚察拒赂的故事。

姚察注重清廉,还特意把大儿子取名“思廉”,可见其良苦用心。姚思廉也不负所望,一生勤学寡欲,从不过问家里资产。唯以学识渊博深得太宗的敬重。其家族五世封公爵,持续显贵11代,为官者25人,个个生活节俭、清廉为官。

提倡薄葬。姚僧垣临终嘱咐薄葬,穿普通人衣帽装殓,不准穿官服。灵位前放一个香料盒,每天献上清水就可以了。其子姚察继承父志,也是这样。

唐玄宗时姚崇身为堂堂首辅大臣,为开创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开元盛世”作出了卓越的功勋。但在京城里,却买不起房产府邸,没有自己私人居所,平日就寄居在长安城大宁坊的罔极寺中歇息安身。姚崇临终前撰写《遗令诫子孙文》,明令薄葬,“殓以常服,四时之衣,各一副而已”。“不得妄出私物,询追福之虚谈”。

姚崇家族三世封公爵,持续显贵11代,为官者57人,皆以清白留史。

四、忠义

忠义,文臣武将也各有千秋。

姚僧垣曾随梁元帝在荆州,魏军攻破荆州时,姚僧垣仍然侍奉梁元帝,被士兵所阻止,才哭着离开。

隋末,姚思廉为代王杨侑侍读。后唐军攻下京城长安,代王僚属都逃散而去,唯姚思廉陪伴代王,不肯离去。唐兵入殿围之,姚思廉厉声谓曰:“唐公举义,本匡王室,卿等不宜无礼于王。”李渊闻而义之。当时看到的人都赞扬他是真正的“忠烈之士”。

姚僧垣的次子姚最,曾任隋蜀王杨秀司马,后杨秀图谋不轨,隋文帝令追究此事,杨秀的属官皆委过于杨秀。只有姚最说“凡有不法,皆最所为,王实不知也。”全部承担了蜀王的责任。最后被株连至死。“论者义之。”

这就是作为文臣的姚僧垣家族一门三忠义。

安史之乱,姚崇孙姚訚与张巡、许远等同守睢阳(属今河南商丘),以不到7000兵力,歼灭叛军12万人。最后,在弹尽粮绝,没有外援情况下,城破被俘,姚訚与张巡、南霁云、雷万春等36人宁死不屈,慷慨就义。唐大中初年,姚訚入《续图凌烟阁》。

宋朝名将姚兴,祖籍相州。绍兴三十一年,任兵马副都监率400骑,与金军数万人战于和州,阵前击杀金兵数百人,终以援军不至,战死疆场。

姚訔,德佑元年任南宋常州知州,抗击元军,元军攻城,力战固守半年。后城陷巷战中壮烈殉国。赠龙图阁待制,谥忠毅。

在当代,列入《民政部第一批、第二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共有7人。

第一批有3人:

壮烈牺牲于南京保卫战的第八十三军一五六师少将参谋长姚中英;率500余名官兵,坚守孤城宝山城而壮烈殉国中校营长姚子青;抗战中唯一牺牲在沙场的教授、抗日战地服务团团长的姚显微。

第二批4人:山东省第6区抗日游击司令部政治部副主任姚第鸿;中共吉东省委秘书长姚新一;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抗日义勇军”军长姚振山;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冀东军分区政治部联络科科长姚铁民。


结语

吴兴郡姚氏世代簪缨,人才辈出,忠烈千秋,在历史上竖立起一座座丰碑,源于先祖的家风家训,得益于前辈们一代代地躬行与传承。

敬畏祖先,聆听其谆谆教诲;谨记祖训,领悟其深刻内涵:感受优美家风,耳濡目染,滋滋浸润,才成就了我吴兴郡姚氏泱泱两千年的世族大家。

今天,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舜帝德孝文化,记祖训,扬家风,讲好姚家人的故事,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作出我们吴兴郡姚氏的新贡献。


作者:姚京平 (撰稿:姚建国)

世界姚氏宗亲联谊会副主席

吴兴郡姚氏文化研究会荣誉会长

2020年9月6日








编辑 姚 波

世界姚氏宗亲联谊会


已有0人点赞

自定义html广告位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