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舜帝和蒲坂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各地祭舜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舜帝和蒲坂

转载 姚彬2021/11/19 02:07:58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微信公众号 作者:世界姚氏文化 636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世界姚氏: sjyszq 展示家族辉煌历史 激励子孙继往开来




  世界姚氏宗亲联谊会  


舜帝和蒲坂


舜帝和蒲坂


一、从传说到史争

二、舜帝的活动地域与蒲坂

三、舜帝的功绩


一、舜帝史是传说还是历史


1、这是一个很复杂的历史问题,我们必须从源头开始梳理,才能把这个事情弄清。

2、舜帝文化是中华民族上古史的一个主要部分,自古受到国人的重视,但各种说法和争论——针锋相对,互相交织。

3、我们必须拿出可靠的历史依据,才能让别人相信你的观点。


下面我们我们看看都有什么样的说法,哪些说法是可信的:



(一)、虽然古代文字缺乏,但古代帝王史不一定都是传说

1、我国历史在春秋战国以前的这段历史,是一部断代史,是缺乏系统文字记载的。

2、国家前几年搞了一个夏商周断代工程,从考古和科学意义上,对夏朝、商朝、周朝历史做了一个初步定论。

3、目前,中国历史学界需要攻克下一个目标,就是——尧舜史。而尧舜之前的历史,盘古开天、炎黄历史、从神农到轩辕,再到颛顼、帝喾。这些历史的难度太大了,春秋的学者都没有搞清楚,我们这些后人就更没有第一手的确凿证据了。尧舜史与夏朝紧密联系,资料和历史遗存还是比较可靠的,特别是対尧都——襄汾陶寺遗址的考古挖掘论证,理论和考古两方面的依据都快齐活了。



(二)、舜帝史是春秋大圣人孔子亲手整理成书的?

1、它来源于《诗经》和《尚书》。《尚书》原有100篇——是中国的春秋时期的圣人孔子编纂并为之作序的。其中《虞书、夏书》20篇,《商书》、《周书》各40篇,每篇有序,题孔子所编。在战国时总称为《书》,汉人改称《尚书》,意即"上古帝王之书"(《论衡·正说篇》)。

2、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焚书令》,焚书给《尚书》带来毁灭性打击,原有的《尚书》抄本几乎全部被焚毁。汉代重新重视儒学,由秦博士伏生口授《尚书》,共28篇,这28篇中,只有夏禹和契的传说。


3、西汉时期,鲁恭王约公元前155年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了另一部《尚书》,是用先秦六国时的字体书写的,人们称之为古文《尚书》。古文《尚书》经过孔子后人孔安国(公元前156年——前74年)整理,篇目比伏生传授的《尚书》多16篇。成了44篇,现在的100篇有重编和续写的,比如《孔安国传》。


4、这一个发现,让人们看到在大禹之前,还有记载尧舜故事的《虞书》(也就是后来的尧典、舜典、皋陶谟、禹贡等)。


5、孔子的尚书中的尧舜篇,后来陆续被以后出土的官史《竹书纪年》得以证实。印证了春秋时期儒家所述尧舜传说的可靠性。晋太康 二年, 汲郡 人 不准(否彪) 盗发 魏襄王 墓,或言 安釐王 冢,得竹书数十车。” 


6、司马迁写史记时,差一点看不到尚书的全貌,前155年左右发现孔子尚书,此时,孔安国刚出生,司马迁小孔安国10岁,他两有幸刚赶上孔子的文献重现人间。但是,他们没有看到过《竹书纪年》。


先秦史专家这样看待历史:

1、在商周早期,人们并不知道尧舜这两个帝王,那么中国历史上更早的炎黄帝王就更无从谈起。

2、尧舜的出现,是商末时期从各地民间传说和皇家文献中研究挖掘出来,弥补和续写上去的。就像我们垒墙一样,把中国的历史研究成果一层一层地往上磊。

3、我国最著名的先秦史学家刘起釪、顾颉刚是两位著名先秦史专家,顾颉刚认为中国先秦上古史就是层垒起来的。

在春秋早期的经书中,并没有尧舜的影子。


1、最早出现的《诗经》中未及尧、舜。

2、春秋《左传(鲁国史)》、《国语》记载了“殛鲧举禹”的故事,未提到尧舜。记事止于公元前468年,是左丘明写的。而孔子死于公元前479年,左丘明说孔子是个大圣人,说明孔子生活年代还早于左丘明。但孔子却在《尚书》中清清楚楚地写出了尧舜史。

3、这说明周朝末期,春秋时期的几百年,是一个文化复兴时期,人们开始研究和弥补中国古代文献缺失的问题。开始一层一层叠磊中国的历史。


4、在周朝末期,孔子能详细而充实地记下了尧舜史,说明它不仅仅是一个民间传说。因为民间传说往往比较荒诞,神话,而舜的故事相当充实。其中,舜帝那一年收到那个诸侯进献的贡物,都有记载。

5、所以后来学界大量推崇尧舜,可能是因为民间美丽的传说,再加上孔子从文献中发现的历史记载。

郑玄(127年8月29日-200年),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人,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他遍注儒家经典,以毕生精力整理古代文化遗产,使经学进入了一个"小统一时代"。


(三)、舜帝历史登上大雅之堂

尧、舜事迹目前所知最早出现于春秋时代。

有的学者认为,尧舜的故事到了春秋时期能在几百年内由出现到登上大雅之堂,被儒墨大加推崇,成为孔孟之道的核心内容,是有原因的。孔、孟的一生都是为人师表,宣扬道德,净化心灵。而尧舜禹的光辉历史正是这个方面的一个历史楷模。


孔子的资料是从哪里来的?

人们分析:舜史应当是来自殷朝的官史。殷朝是商朝后期的专称,从公元前14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商代迁都于殷(今河南省安阳市西北小屯村)

《书经·多士》云:“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1、儒、墨乐道的尧舜故事既然从殷朝官史承传而来,他们自然不愿相信民间传说、神话中的离奇怪异部分。尤其舜,既是殷人的始祖,典册所传必然翔实,所以舜的故事十分丰富饱满。

2、《尧典》和《舜典》原来为一篇,经后人改为两篇。据《大学》所称,原名应为《帝典》,记载的是尧、舜二君。但从全篇考察,不难发现,其主要人物是舜,不仅因为舜的政绩多,而且尧的出现,也是为舜的登场亮相作铺垫。尧的功绩主要是发现和提拔了舜这个人才。儒、墨两派学者传述的尧较为空泛,而写舜帝治国,详尽而充实。

(四)舜帝是《五帝本纪》中篇幅最大的主角

翻开《五帝本纪》,发现黄帝、颛顼、帝喾所占篇幅极少,合起来不足全文的十分之一,而且叙述语言大多很空洞,很难让人对当时的文明有实际的印象。而尧、舜二帝,尤其是舜帝,其事迹涉面广泛,历历在目,而且制度完备、文明昌盛,全然是一个熙熙和乐的黄金时代。


中华民族的历史文明是从虞舜开始的

1、舜是最让后人称颂乐道的      

《五帝本纪》中对舜的事迹的偏重,让我们体会到舜在三皇五帝中,是最让后人称颂乐道的主要历史人物。

2、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明德,就是我们今天所说文明历史。


(五)战国时期尧舜被推崇为“圣君”

战国时诸子学说勃兴,各家为了宣扬自己的主张,经常以尧、舜作为例证,儒、墨二家尤为明显。

《墨子》书中好以“三代圣王”为典范,但它所述的“三代圣王”,却总是指“尧舜禹汤文武”六人,可见尧、舜是墨家推崇的最早的两位“圣君”。而且,这种推崇态度已经为当时各种学说所共有,一度十分流行。



(六)、儒墨两家推崇尧舜的区别

尧舜成为战国时期社会正能量的代表,学术两派共同推崇:      

1、《墨子》一书宣扬尚贤,故对舜起于微庶、多操鄙业,尧求而得之、禅让天下的事迹,多有称述。

2、儒家学说以《孟子》为代表。《孟子》一书中特别推崇舜,几乎把舜塑造成了一个完美的人格典范。为此,书中大量记载了舜未入朝政时期的民间传闻。

3、《史记·五帝本纪》中有关舜的家庭故事,主要承袭《孟子》而来。另外,《孟子》中还对尧、舜禅让过程进行了具体描述,舜避尧子于南河之南,诸侯臣民皆归附之的说法,便是由此而生,并创造了“尧老而舜摄”之说。


(七)、法道各家(与和谐派对立的变革派)对尧舜历史的不同认识

1、 儒、墨两家皆以尧、舜为正面价值之代表、为圣君贤臣之典范。

2、道家认为尧、舜以仁义治天下,反而扰乱人性的真朴,不懂保身之大道;

3、法家认为尧、舜禅让,有违君臣之分。尧、舜俱不明御下之术,故时有逆篡之举;

 4、纵横家们更以险恶之心分析尧、舜事迹,认为禅让之事是一个残酷的阴谋。


(八)尧舜历史的结论

  1、 无论推崇还是反对,战国时人已认定尧、舜乃夏商周三代之前的一个确实的历史阶段,从战国中后期直至汉初,随着各国的交往融合,大一统之势渐入人心,人们开始自觉地整理纷乱的上古史,出现了一批比较有系统的上古史著作,如《帝系》、《五帝德》之类,笃定尧、舜在上古史的位置。



2、司马迁史记对上古史的选择


 到了司马迁时代,可以取资的材料相当广泛,又驳杂不堪。面对诸子百家所言的上古史,司马迁要编写《史记》,必须做出一个取舍:


“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

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

《书》(四书五经)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

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这就是《史记、五帝本纪》


3、尧舜禅让论述的演变过程

按《尧典》孔子的说法,尧历试舜以诸难后,即禅位于舜;但《孟子》中认为天无二日,故提出“尧老而舜摄”的说法。既代政。

《五帝本纪》两用之,变成舜三十时历试诸难,后“举事”二十年,然后尧老而舜摄政八年,尧崩,服丧三年,舜方即帝位。


二、舜的活动地域与蒲坂

(一)、舜的活动地域争论激烈:

        司马迁《史记》写道:舜冀州人、居妫汭……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

        孟子说:东夷之人也。

        糟糕的是,任何一篇资料,都没有提到蒲,更无蒲坂的提法。

        由于舜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文化,我国地域广阔,民族居多,四千年舜帝后裔流徙演变,已经把这些遗址搅成了一锅粥。

(二)全国史学界对舜文化态度

 2005年,中国先秦史学会第八届年会在山西省运城市举办年会及全国虞舜文化学术研讨会,就舜帝历史文化研究工作举行专门学术研讨会。——这是由我们运城市举办的第一次,也是仅有的一次全国性的,最高级别的舜帝历史文化研讨会。


1、舜史争论的三个焦点

会议结束后,常务理事、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白国红教授专门写了一篇《全国虞舜文化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先秦史学会第八届年会综述》,他指出:

         有关虞舜史迹的探讨,由于文献典籍记载多有分歧,这方面的讨论主要胶着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虞舜的族属,

        二是虞舜的活动地域,

        三是南巡及葬地问题。


2、关于族属

关于舜的族属:一种认为舜属于黄帝族,一种认为舜属于东夷族。有的学者论证黄河以东都可称“东夷”出发,确定“东夷”应在今山西西南部一带。认为孟子所说东夷、诸冯应指山西永济。而也有学者认为“东夷”当指浙北上虞一带,或者今鲁西南和豫东北一带。


3、关于地域

 关于虞舜的活动地域:归纳诸说,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活动于今晋南地区;持“晋南说”的学者阵容强大,此说既有丰富的典籍文献来支撑,又有当地丰厚的考古文化底蕴来佐证,几成定论。

2)、活动于今豫东鲁西地区;一说河南濮阳,虞城。一说山东成阳、定陶。还有济南。

3)、活动于今湖南零陵地区;“零陵说”因论据薄弱,基本上也不再有学者坚持;

4)、活动于今浙江会稽地区;“会稽说”的代表学者是王晖,他先以文献资料论证自己的观点,再继之以考古学及语言学资料,论证颇为充分;

5)、活动于陕南汉中地区。“汉中说”因只见于《世本》,为孤证,故暂置不论;


一是湖南宁远九疑山。

二是山西运城。

      虽然众学者对虞舜史迹的探讨分歧较大,但大多认识到:上古时期,有虞氏部族与其他部族一样,为了生存,频繁迁徙,造成了“名随族迁”的现象,这是给后世学者的研究造成极大困扰的根源所在。  

      这次年会以后,中国历史学界把虞舜文化的关注地放在了运城,把尧舜禹研究基地建设在运城舜帝陵。充分显示中国先秦史学会对于晋南的重视。尽管各家多有争论,大多数学者普遍认同“舜都于蒲坂”


(三)争论混乱的另一个原因,《史记》中好多位置地名都是模糊概念,令后人难以捉摸。

根源:秦始皇“暴政愚民”“焚书坑儒”。(公元前221年-207年)仅存在14年的王朝,做了不少好事和坏事。在中国历史上名气却很大。

         舜帝历史——前2000年←——秦朝——→后2200——现在

         因为秦始皇焚书坑儒以后,汉代的史料对战国史的诠释,许多地方已面目全非,让人们看不懂了。

        清代史学家朱右曾在《汲冢纪年存真序》中说:“秦政燔书,(夏商周)三代事迹泯焉(消失)。”

        司马迁(公元前145-90年)的《史记》,对中国历史脉络的记述功不可没,但其中的错漏是难免的。


(四)舜都蒲坂是谁提出的?

皇甫谧,字士安,生于东汉建安20年(公元215年),比司马迁晚360年。皇甫谧卒于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活了68岁。皇甫谧在医学方面颇有建树,编撰有《针灸甲乙经》。他在史学方面的成就更有名气,编撰了《历代帝王世纪》、《高士传》、《逸士传》 、《列女传》、《元晏先生集》等书。他一生以著述为业。在医学史和文学史上都负有盛名。


1、舜都蒲坂的提出

 我们好多人写蒲州,都喜欢用一句,《帝王世纪》曰“舜都蒲坂”。其实,这不是原话。原话是怎么说的?

       《帝王世纪》:是专述帝王世系、年代及事迹的一部史书,所叙上起三皇,下迄汉魏。内容多采自经传图纬及诸子杂书,载录了许多《史记》及两《汉书》阙而不备的史事,分星野,考都邑,叙垦田,计户口,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史记》有一大缺点,就是司马迁为了慎重起见,不考都邑。既没有说尧都,也没有说舜都。 

永济这个地方历史沿革应当是这样的:虞为都,夏为畿辅,商为缶邦,周封蒲国,春秋属晋,战国属魏,秦汉为郡,北魏设州,北周改蒲州,唐设中都、道、府、县。



《帝王世纪》原文:

 舜,姚姓也,其先出自颛顼。颛顼生穷蝉,穷蝉有子日敬康,生勾芒,勾芒有子日桥牛,桥牛生瞽瞍,妻日楃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墟,故姓姚。目重瞳,故名重华,字都君。龙颜大口,黑色,身长六尺一寸,有圣德,始迁于负夏,贩于顿丘,债于传虚。

         家本冀州,每徙则百姓归之,其母早死,瞽瞍更娶,生象。象傲,而父顽母嚚,咸欲杀舜。舜能和谐,大杖则避,小杖则受,年二十,始以孝闻。

         尧以二女娥皇、女英妻之。见舜于二宫,设飨礼,叠为宾主。南面而问政,然后赐以絺衣琴瑟,必筑宫室,封之于虞。命为司徒太尉,试以五典,有大功二十。梦眉长与发等。尧乃赐舜以昭华之玉,老而命舜代己摄政。明年正月上日,始受终于文祖,以太尉行事。

         舜摄政二十八年而尧崩,三年丧毕,舜年八十一,以仲冬甲子,月次于毕,始即真。以土承火,色尚黄。《尚书中侯》所谓“建黄授正改朔”。乃询四岳,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东巡狩,登南山,观河渚,受图书。褒赐群臣,尊任伯禹、稷、契、皋陶、皆益地。有苗氏负固不服,禹请征之,舜曰:“我德不厚而行武,非道。吾前教由未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而舞之,有苗请服。立诽谤之木,申命九官十二牧,及殳斨、朱虎、熊罴等二十五人,三载一考绩,黜陟幽明。禹为司空,功被天下。弃为后稷,播时百穀。契为司徒,敬敷五教。皋繇为士,典刑惟明。倕为共工,莫不致力。益为朕虞,庶物繁植。伯夷为祑宗,三礼不阙。夔为乐正,神人以和。龙为纳言,出内惟允。於是俊乂在官,群后德让,百僚师师,以五采章施于五色为服,以六律、五声、八音协治,烝民乃粒。万邦作乂,庶绩咸熙。乃作《大韶》之乐,《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故孔子称《韶》尽美矣,又尽善也。景星曜於房,群瑞毕臻,德被天下。

        初,舜既践帝位,而父瞽瞍尚存,舜常戴天子车服而朝焉。天下大之,故曰大舜。都平阳,或云蒲坂妫汭。嫔于虞,故因号有虞氏。有二妃,元妃娥皇无子,次妃女英生商均。次妃登比氏,生二女:霄明、烛光。有庶子八人,皆不肖,故以天下禅禹。

        舜年八十即真,八十三而荐禹,九十五而使禹摄政,摄五年有苗氏叛,南征,崩于鸣条,年百岁。


        为什么说都平阳,或云蒲坂妫汭?

平阳指的是襄汾尧都,在今临汾附近。非临汾。

蒲坂妫汭,是尧去世后,“舜年八十一,以仲冬甲子,月次于毕,始即真。”从河南回到家乡,在蒲建都。到晋代,蒲坂已叫了三四个朝代几百年,皇甫谧说蒲坂妫汭,就很自然。因为妫汭在蒲坂县内。这就像我们今天说永济蒲州一样。



2、舜都蒲坂和不同的提法

1、皇甫谧《帝王世纪》说:或言蒲坂妫汭。

2、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说蒲坂:皇甫谧说,舜所都也。或言平阳及潘者也。

潘地在北燕州,既北京燕山,有妫水和妫州

3、宋代《太平御览》:帝舜其所营都,或言蒲坂,今河东县。


(五)尧舜活动在晋南的可信度

《禹贡》中有密码。

 禹贡,前后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以晋南为中心,疏导九州运向京都“蒲坂——平阳”的九条水路,确定九州贡赋的物产。

九条贡赋水路通向哪里?——蒲坂漕运码头。全国各地的贡赋之物,都要从这里上岸,运交到晋南帝王的“国库”之中。


冀州:沿右边的碣石山附近的水路进入黄河。

兖州:由济水、漯水航行进入黄河。

青州:将潍水、淄水疏通以后,由汶水到达济水,然后转入黄河。

徐州:由淮水、泗水漂浮转入菏泽入济水,到达黄河。

扬州:沿江、海到达淮水、泗水,转菏泽到济水入黄河。

荆州:从江、沱、潜、汉四水漂浮,陆运到洛水,再进入黄河。

豫州:由洛水航行到黄河。

梁州:由桓水经过潜水,沔水,陆行到渭水,进入黄河。

雍州:由积石山附近进入黄河,到达龙门山间的西河,然后在渭水弯相会。

所有的朝贡物资,都运进黄河,在渭水湾汇合。而全文中的西河,南河,交叉点正是渭水湾东岸的蒲坂漕运码头。


当地有遗迹:


从《禹贡》界定出尧舜活动的地域在晋南。如何界定舜帝的具体地址?

那么,就寻找这些历史人物的祭祀坛庙——墓葬。

        中国社会在春秋战国的早期,男性皇权的概念还不是那么根深蒂固,帝王的祭地和陵庙并不被重视,甚至不存在。孔子在谈到为父母修墓时,曾哭着说:“吾闻之,古不修墓”。因为中国沿袭母系社会传统,男权观尚未到极盛时期。

        那么只有母系社会传统的遗存才是最有力的佐证


在永济韩阳镇山底村苍陵之上,人们为了纪念帝舜的二妃娘娘,修建了二妃坛进行祭祀。

唐·李泰《括地志·蒲州·河东县》云:河东县南二里故蒲坂城,舜所都也。城中有舜庙,城外有舜井及二妃坛。



遗址遗物历史久远


         2010年5月,我和仝毅陪同北京大学一个考察组,在二妃坛发现大量具有战国乃至夏代特征的陶片和瓦片。

         泥土之中,没有发现秦汉或唐宋、甚至更后时期的陶瓦遗物。这让我们十分惊叹二妃坛的单纯和真实。

         这些陶片经北京大学考古系“商周组”有关专家鉴定认为:有一些是战国瓦,有一张陶片具有山西夏县东下冯文化特征(夏代)。


尧舜历史演绎故事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二女厘降到民间。

         她的传说痕迹在全国自古以来仅有两处,一处就是二妃坛及周围的妫汭之水,是舜帝当年活动生活的主要地域。

         另一个是湖南湘妃的传说,但湘妃的传说也印证了舜帝的蒲坂说,因为湘妃是从蒲坂追随过去的。

        二妃坛印证舜帝的活动具体位置在蒲州。他也就是舜帝的始居地妫汭。

所以,《帝王世纪》说:蒲坂妫汭,就是明确了孔子《尚书  尧典》中的妫汭在蒲坂。


(六)妫汭是舜的始居地

       司马迁在《史记》正文中记道:“舜居妫汭”“尧妻之二女,观其德于二女。舜饬下二女于妫汭,如妇礼”。孔子在《尚书·尧典》中说“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

        妫汭在哪?

        汉代《地记》云:“河东郡首山东山中有二泉,下南流者妫水,北流者汭水。二水异源,合流出谷,西注河。”

       孔颖达疏:妫水在河东虞乡县历山西,西流至蒲坂县南入于河。舜居其旁。



(七)4000年前的舜都蒲坂的描述

     (尧典)中说:尧帝挑选接班人,问四方诸侯,谁能胜任?大家一致推荐——虞(氏)舜(谥号)。尧“厘降”两个女儿到民间,做了有虞氏的嫔妃。舜还获赐了牛羊、仓廪和琴瑟,舜耕在历山,鱼在雷泽,陶在河滨,在民间推行“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人伦道德,带领有虞氏部落发展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繁荣农、渔、商各业。

        当我们读着这古老的文字时,能想象得到当时王城的繁荣吗?

 一个受人爱戴,礼贤下士的诸侯王;   美丽和善良的王妃、宫室;

农、牧、渔、商各行各业和谐共处;    王室的仓储、音乐与教化。

一个繁荣而完美,神话般的古代王国,完全是一片熙熙和乐的诸侯国都域景象,唯一不和谐的就是舜受到父亲、继母、弟弟迫害的故事。这就是古代诸侯虞国——蒲州一带在4200年前的一段辉煌景象。孔子说,听了舜创作的声乐,陶醉得三个月都吃不出肉味来。


上古时期的文明不可想象

    河南殷墟遗址挖掘的宫殿遗址

与北京的太和殿不相上下,这让

我们决不能轻视古代文明。

     目前,在襄汾的陶寺遗址挖掘的祭祀坛庙规模,考古判断他极有可能就是尧帝的都城,因为任何民间古代建筑规模,不可能那么庞大。

(八)蒲坂祭舜的遗迹碑可信吗?

        在古蒲州,从二妃坛遗迹和舜的始居地妫汭,我们肯定了舜的生活地和舜都蒲坂。

         而在蒲坂城北的永济市张营乡舜帝村(原诸冯),有一通康熙年间御立的一块 “大孝有虞舜帝故里”碑。好多人在宣传这块碑的同时,又在怀疑这块碑记载的是真的吗?

其实,这些都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


舜帝遗迹的历史传承

 古帝王立碑以证舜帝故里,正是对汉唐以来,口口相传的帝舜史实的确认。

       打开府志,记有宋真宗下诏御改州城大舜庙内的舜泉坊为广孝泉(舜井)的记载。

       而比宋代还早的皇家祀舜遗存,就更早到北魏时期,“孝文帝太和21年(公元497年),行幸蒲坂,遣使祭虞舜,修尧、舜、夏禹庙,。”舜泉坊就是大舜庙的一部分。

       比北魏帝更早祀舜的遗址,那就是位于原蒲州城东门外明教坊的故址,后来的大舜庙。它古已有之,始建年代不详。

蒲坂对舜帝的祭祀活动远比蒲州城的扩建早

 而蒲州始筑土城墙,是从北魏开始的。这就是说,蒲州城的扩建,比祀舜遗存还晚。

武帝始光三年,魏取蒲阪,于河东郡置雍州,延和元年改秦州。公元386年,北魏统治者开始修蒲坂城的城墙,虽然当时修的只是土围墙,但当时出于战争防卫需要,作为“关中巨防”之地,蒲坂的城墙高达三丈八尺多,城北还修了一条护城河。

(九)历观与历山 

         舜耕历山是大家耳熟能详舜史传说故事,而历山又在哪里?有学者统计全国有26处说法分属26地,莫衷一是。但早期经书《山海经》提到的,只有中条山的“历儿之山”。

         在中条山东端的运城的垣曲县与晋城的沁水县,有一大片山区称作历山,有历山镇和舜耕的传说。

         而在中条的最西段,位于永济市蒲州镇、韩阳镇一带之中条山西端。也是争论较热闹的历山。唐李泰《括地志》认为:“蒲州河东县雷首山,一名中条山,亦名历山,亦名首阳山,亦名薄山,亦名襄山,亦名甘枣山,亦名渠潴山,亦名独头山,亦名吴山。西起雷首山,东至吴坂,凡十一名,随州县分之。历山南有舜井。”


       在汉代,历山上有楼观,称作历观,为祭祀舜所耕。西汉杨雄呈帝的奏章《河东赋》描绘蒲州,描写的就是舜所耕:“登历观而遥望兮,聊浮游以经营。乐往昔之遗风兮,喜虞氏之所耕。”这就是说,汉代的朝廷早已明确舜帝就是生活在蒲坂。而混乱,正是出在后人的研究上。

       杨雄早在公元前就印证了历山河东蒲坂。

       杨雄是谁?西汉大学问家。公元前53年生于成都。博览多识,酷好辞赋。王莽称帝后,扬雄校书于天禄阁。后召为大夫,汉赋四大家之一。《三字经》把他列为"五子"之一。

        他依靠在宫廷校书的学识,认定舜帝活动的地域在河东蒲坂。他的观点应当就是西汉满朝的观点,不会有错。


(十)陶城就是舜帝制陶的地方

      永济市张营镇古诸冯里,有一个地名——陶城。有文字的史料里,只闻其名,不见其城。城从何来?


1、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又南经陶城西。舜陶河滨。”

2、 唐李泰编修的《括地志》说:“陶城在蒲州河东县北三十里,城即舜所都也。南去历山不远。或耕或陶,所在则可,何必定陶方得为陶也?舜之陶也,斯或一焉。”文中肯定蒲坂陶城,而对汉唐一些读书人附会“定陶说”做了批驳。


3、陶器是古代蒲坂的一大特色:

永济:虞为都,夏为畿辅,商为缶邦,周封蒲国,春秋属晋,战国属魏,秦汉为郡,北魏设州,北周改蒲州。

舜制陶器,是尧舜禹三代史话的一大美传,受舜陶遗风的影响,

商时的蒲坂,被称作缶邦,缶就是用陶器制作的一种精美乐器。

这说明蒲坂一带,制陶工艺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商用价值极高。


(十一)舜史中与蒲州相关的地名:

        1、公元前500年孔子  妫汭:《尚书·尧典》说: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春秋尧舜最早的说法,一开始就这样说。公元前500多年)

        2、公元前100年司马迁  妫汭:《史记·五帝本纪》说:舜居妫汭。

        3、公元280年皇甫谧  蒲坂妫汭:《帝王世纪》说:舜都平阳,或云蒲坂妫汭。

       以上三环相扣,舜的始居地妫汭在蒲坂。所以,关于提出妫汭在别处的提法,都是不可信的。          

       另外,还有颠覆《史记》中许多观点的一个史料,那就是《竹书纪年》。


这是一部由春秋时期晋国(前1033年—前376年)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的一部编年体通史,亦称《汲冢纪年》,于西晋咸宁五年(279年)被盗墓者不准(Fǒu Biāo)所发现的编年体史书。当时被埋藏于魏安厘王(公元前276-243年)(一说应为魏襄王公元前318-296年)的墓里。

        孔子(前551-479年

        孟子(前372-289年)

它的面世,让人们对司马迁《史记》中的一些观点出现了怀疑,因为司马迁没有见过这部史籍。所以学界对这部史籍十分重视。这部史书关于尧舜的记载,与孟子的叙述相同。他之所被人重视,是因为它是官家史料,也就是所谓的国史。比史记早的国史文件,也就只有他了。安阳殷墟的发现就是按照他的记载找到的。

《竹书纪年》记载尧舜的历史是这样的:

 

帝尧陶唐氏

  元年丙子,帝即位,居冀。五十年,帝游于首山,乘素车玄驹。五十三年,帝祭于洛。

  七十年春正月,帝使四岳锡虞舜命。洪水既平,归功于舜,将以天下禅之,乃洁斋修坛场于河、洛,择良日,率舜等升首山,遵河渚。

  七十一年,帝命二女嫔于舜。一百年,帝陟于陶。帝子丹朱避舜于房陵,舜让,不克。朱遂封于房,为虞宾。三年,舜即天子之位。


  帝舜有虞氏

  母曰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墟。目重瞳子,故名重华。龙颜大口,黑色,身长六尺一寸。舜父母憎舜,使其涂廪,自下焚之,舜服鸟工衣服飞去。又使浚井,自上填之以石,舜服龙工衣自傍而出。耕于历,梦眉长与发等,遂登庸。

元年己未,帝即位,居冀。二十九年,帝命子义钧封于商。三十年,葬后育(后肓即娥皇)于渭。(这里看娥皇比舜帝去世早,那么,二女在舜帝去世后追寻南方就不是真的了。南方的二妃故事就是假的了,是根据传说嫁接的)

  四十九年,帝居于鸣条。五十年,帝陟。义钧封于商,是谓商均。后育,娥皇也。鸣条有苍梧之山,帝崩,遂葬焉,今海州。

《竹书纪年》的出现在很多方面否定了南方零陵舜葬苍梧和湘妃泪的传说;而这里面很明显尧舜的活动地带的大数据:冀州、首山、河洛、鸣条都在中条山,比较接近舜的历史事实。


从这里得出一个结论:

目前尧舜史出现的这种争论和分歧,不是出自官史,而是一些人从大量的神话、民间的怪异传说去研究尧舜。

比如:湖南零陵和湘妃的故事,本身就比较荒诞。

舜葬苍梧,司马迁取自民间流传的神话《山海经》中的故事。

《山海经》中的山和海是值得研究的,但里面那些妖怪传说,很可能是民间错传的一些东西。

比如,《竹书纪年》有娥皇比舜过世还早,但湘妃传说二女奔丧江南,就是杜撰的一种神话。

三、舜帝的功绩

(一)使中国社会由原始部落向中央集权的国家形式过渡

 1、舜继天子之位后,就开始选贤任能。

打破尧帝所不启用的旧“八恺”、“八元”家庭的贤能之辈,作为自己施政的得力助手,组阁起自己的领导班子。

他任用禹为司空,辅佐自己处理政务,并让其抓紧治理天下滔滔洪水,使百姓能免除水患,安居乐业。

让后稷来主管农业,按照节令来指导百谷播种与收获。

任用契来主管文教,在人民中间宣扬五典,规范人们的行为。

任用皋陶主管司法,治内降外,安定社会。

任用垂主管百工技艺。

以益为虞官,主管山林鸟兽。

让伯益来主持各种典礼、祭祀活动。让夔主管器乐制作,统一音律和文艺创作。

让龙主管监听议政,倾听各界群众对朝政的批评和指点。

自黄帝至尧帝,虽然历代帝王都在为统治全国作着各种努力,但并未形成集中统一的中央统治机制,没有统一政权,也没有统一法令。

舜执政后,开始安定社会,发展农业,他要在全国推行他自己的治国主张,所以,就一步步施展自己的才华与方略。


2、 划分官员等级:他先收下四方诸侯来朝进献的五种玉器,这五种玉器是桓圭、信圭、躬圭、谷璧、蒲璧,然后选择良辰吉日,分别接见来朝的四方诸侯和各路酋长,按照各方实力的大小,分封爵位,让他们各领一方。

         立为公的执桓圭,立为侯的执信圭,立为伯的执躬圭,立为子的执谷璧,立为男的执蒲璧。


3、舜帝的巡狩制度

他巡狩四方以后,把天下划分为十二州,分封了十二州诸侯:让他们各领其地,各司其事。然后每五年巡视一次,了解民情,察看各诸侯执行中央政令的情况,考绩并进行赏赐。还规定各诸侯定期来朝谨见,汇报政绩。为明确职级,使各阶层官僚明确自己的责任。



4、 舜还规定了各级爵位的官职衮服:

以日月、山龙、华虫、宗彝、藻等十二种图案和色彩作为十二章,以明确爵位求职等级。天子十二章,公侯九章,伯七章,子男五章,卿大夫三章。

5、舜所推行的职级制度和爵位,都是为中央集权和推行政令服务的,他完善国家管理机制,推动机制运作,为国家机器的初步形成奠定基础。然而,这也成为后来奴隶社会对人划分等级剥削压榨的原始依据。

6、形成权利集中的政体

 舜的各种政治主张,制国方法与谋略,通过他所完善的国家机器逐渐投入有序运转,推动中华民族文明史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使中国社会开始由原始部落的社会形式向中央集权的国家形式过渡。


(二)开诚议政,颁布历法,统一律法,安定天下

 1、 开诚议政:《舜典》中说,舜命令主持政事的各方首长,要对四方百姓提高政务的透明度,要让百姓们明察四方政务措施得当与否,详细倾听四方百姓意见。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以此来团结百姓。

         舜帝认为君为民本,民贵君轻。他曾对禹说:治理天下,要谨慎心细,没有经过验证的话不要轻信,没有经过多数人商讨的谋略,不能轻易采用。办事施政,处处要想到百姓,老百姓所爱戴的,是贤明的君主,君主违背百姓的意愿行事,就会失去百姓,就不会有人帮助君主,维护国家利益了。如果君王一意孤行,弄得老百姓穷困不堪,君王的宝座就坐不成了。

2、统一历法和时令:由于当时是农业社会,仅靠颁布农时政令,指导农业,往往偏远地区的百姓不能受益,舜便制定天下统一的历法,让老百姓根据和遵从历法行事,指导农业生产,安定天下之民,所以,全国统一历法,统一四时,为当时中国进入大规模的农业社会从事有序耕作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3、 依法治国:向全国颁布法规,统一律刑,使百姓儆戒。他命令把常用的刑罚用图案镌刻于各种器物之上,向百姓进行宣传,以流放来宽大应受五刑的罪犯,以鞭打作为官刑,板打作为教学用刑。

         舜颁布统一律法之后,惩治了危害百姓的四大顽凶。他命令把共工流放到幽州,把欢兜流放到崇山,把三苗驱逐到三危,把鲧流放到羽山。从而使四海之内,百姓有了安定的生活,天下百姓心悦诚服,纷纷称赞舜的治国之道。

(三)治水治税

《禹贡》中详细记述舜帝执政时期,命禹治水治税的事迹。

    1、治税: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覃怀厎绩,至于衡漳。厥土惟白壤, 厥赋惟上上错,厥田惟中中。恒、卫既従,大 陆既作。岛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至于龙门、西 河,会于渭汭。

     2、治水:壶口、雷首 至于太岳;厎柱、析城至于王屋;太行、恒山至 于碣石,入于海。西倾、朱圉、鸟鼠至于太华;熊耳、外方、 桐柏至于陪尾。导嶓冢,至于荆山;内方,至于大别。岷山之阳,至于衡山,过九江,至于敷浅原。导弱水,至于合黎,馀波入于流沙。导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 于厎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 河,入于海。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 过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东,汇泽为彭蠡, 东,为北江,入于海。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澧;过九江, 至于东陵,东迆北,会于汇;东为不江,入于海。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 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北, 东入于海。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导渭自鸟鼠同穴,东会于沣,又东会于泾, 又东过漆沮,入于河。导洛自熊耳,东北,会于涧、瀍;又东,会 于伊,又东北,入于河。九州攸同,四隩既宅,九山刊旅,九川涤源, 九泽既陂,四海会同。六府孔修,庶土交正,厎 慎财赋,咸则三壤成赋。中邦锡土、姓,祗台德 先,不距朕行。

      3、治国:分级管理。五百里甸服:百里赋纳总,二百里纳铚,三 百里纳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男邦,三百里 诸侯。五百里绥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草莽)。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蛮,二百里流。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 海。禹锡玄圭,告厥成功。


(四)注重于道德教育,发展文化艺术推动社会走向文明


1、舜的为人师表

为人师表,身体力行: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都是写舜如何化解邻里矛盾,带领百姓和睦相处的事迹,表明舜是一个有智慧的人

2、 宣扬《五教》:舜做了帝王以后,注重提高百姓群落中的道德规范和修养,在民间宣扬父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的人生道德观念,通过宣扬这些内容,使人们树立正确的是非观,辩别人间的美丑善恶,逐渐改变原始的野蛮状态。

3、 选贤任能:舜帝选贤任能的用人标准的标准是“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赢,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并要求人们朝着这一标准努力去做,成为世间百姓普遍遵循的行为规范。

         舜把这些内容作为他宣教的核心,从此,中华民族的社会道德开始有了遵循的初步标准,朝着文明的方向循序渐进。

4、倡导音乐创作:还利用文化艺术的发展来促进和推动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舜典》中记载,舜任命夔主持乐律,去教导青年人。使神和人之间相互和睦。

舜帝本人对音乐艺术有一定造诣。

有人认为他的父亲瞽叟曾经就是一个音乐官,即乐太师,并且创造了十五弦瑟。

舜受父亲鼓瑟的熏陶,自己制作过五弦琴和形似风尾的箫,后来,他与夔合作创作了《大韶》和《箫韶》等大型交响乐曲,将父亲的十五弦瑟增加八弦,改进为二十三弦瑟,这样,演奏出的音乐音域更广,更加动听,乐官夔在舜的指点下,模仿百兽的动作,创作了许多舞蹈在宫廷和民间表演。从一些古籍的描述看,场面十分壮观。在《皋陶谟》中,有这么一段描述:夔敲击着玉磬,弹拨着琴瑟,来伴奏歌咏,祖考神灵都降临了,宾客们也都就位,诸侯国的君主们在互相谦让坐次。这时候,堂下吹打各种乐器,鸟兽在优美的乐曲声中都舞动起来,《箫韶》的乐曲演奏了九节,引得凤凰都鸣叫着配合乐声跳起来。《论语》中记有孔子说,听了由舜时流传下来的音乐,陶醉得三个月都吃不出肉的味道。

(五)仁慈对待边境冲突,善待和团结了三苗人。


小结


从以上舜的功绩,我们可以看出,舜的开创性事业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向前跨了一大步。

一,建立起了一套完善中央集权制度(干部制度和管理制度);

二,建立了一套清明为民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

三,建立了社会法制、社会道德、社会秩序;

四、建立了繁荣的农、工、商、贸体系。

这一系列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所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为中国走向封建社会打下了基础。


2017年11月11日  永济市图书馆







编辑 姚 波

世界姚氏宗亲联谊会








2019年世界姚氏宗亲联谊会捐资助学计划
『姚家处处真情在,学子处处充满爱 』—有感于2019年世界姚氏宗亲联谊会捐资助学
『四川兴文』铭记革命先烈事迹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共同缅怀和致敬革命先烈姚炳云牺牲84周年、姚永江牺牲67周年座谈会
湖南安化《吴兴姚氏族谱》2019年七修版
世界姚氏宗亲联谊会 庚子新年寄语
【资料汇编】姚廷明《中国姚氏祠堂》续集拍摄随记
温州姚氏文化研究中心(联谊会)成立代表大会简讯
世界姚氏宗亲联谊会捐建山西运城舜帝陵“舜帝德孝桥”即将完工
世界姚氏宗亲联谊会简介(2018版)
世姚会成立五周年第二届国际大会暨戊戌年宁远祭舜大典全程视频A

根据姚福康在四川姚氏宗亲联谊会第二届代表大会 -泸州年会上的《家风 家教 家德》演讲文字整理录出



已有0人点赞

自定义html广告位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