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姚 波
世界姚氏宗亲联谊会
微信扫一扫
藩 篱(撰稿 刘云)
(解说)藩篱,fān lí。《辞海》中解释为用竹木编成的篱笆或围栅,比喻门户或屏障。《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篱笆,比喻对事物的限制。
这块由姚崇题写的"藩篱"石匾,历经战乱洗劫,如今收藏在三门峡市博物馆。
姚祟,大唐名相。唐张说赞誉姚崇"位为帝之四辅,才为国之六翮(he翅膀),言为代之轨物,行为人之师表。"《资治通鉴》评价姚崇"唐代贤相,前称房杜,后称姚宋,他人莫得比焉。"毛泽东在阅读《新唐书•姚崇传》时批注:"大政治家、唯物论者姚崇。"赞扬姚崇的"十事要说"为"十条简单明了的十条政治纲领,古今少见。"
古今为何对姚崇有如此高的评价呢?
(河南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 姚学谋)姚崇,唐朝陕州硖石人。生于公元651年,逝世于公元721年9月。因才干出众,为政以公,先后任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三朝宰相。他一生以天下为己任,以廉慎为师,刚正不阿,革除积弊,为开创"开元盛世"起到奠基作用,人称"救时宰相"。
(解说)姚崇一生不敬神,不信鬼,不以官高而凌下,不以位尊而专横。虽多次被贬,仍敢言直谏,视天下为已任,深受后人敬仰。
(河南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 姚学谋)唐代开元年间,老百姓甚至把姚崇的画像当作真神来供奉。至今,在台湾云林县的虎尾镇还保存有姚王爷庙,祭祀的就是唐代贤相姚崇。
(解说)《浙江通志》绍兴人物传略载:"姚崇,景龙初(707年),曾任越州郡守。时内宫专权,贿赂公行,大兴佛事,縻费浩大,民负不堪。独崇在越州,政尚简肃,推重教化,不以官势治民,越民得以休养生息。在越4年,睿宗即位,政声日高,擢为宰相。离越时,士民送至钱塘江干者数以千计,望舟远去,才号泣而返。"
姚崇一生"以不贪为宝""以廉慎为师",即便官至宰相,依然过着简朴的生活。姚崇的居所处在京城偏远地带,因为生病行动不便,而皇帝又时时召见他商议政事,于是他就寄居在离皇宫较近的罔极寺。
(河南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 姚学谋)姚崇虽然病卧罔极寺,但朝廷每有大事不决,唐玄宗就让另一宰相源乾曜去寺院请教姚崇决断。姚崇的清廉节俭,着实让源乾曜敬佩感动,于是他奏请玄宗让姚崇搬进四方馆(中书省官邸)里住,玄宗已经同意,但姚崇认为四方馆过于豪华而婉言谢绝。
(解说)陕州,崤函古道的重要州郡。这里流传着甘棠遗爱的佳话,老子也曾在这里著经立说,姚崇少年时代就在这里度过。姚崇就像这棵古槐,经千年沧桑,留铮铮风骨。面对唐中宗以来的吏治腐败,他撰写了著名的,《执秤诫》、《弹琴诫》、《执镜诫》、《辞金诫》、《冰壶诫》",提出为官应勤政、廉政,"固当耸廉勤之节,塞贪竞之门"。
(河南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 姚学谋)姚崇在《冰壶诫》中写道:"以此清白、遗其子孙",这些留给后世子孙的劝诫和自勉,无疑具有诫告天下的大格局,彰显了一个卓越政治家的远见、智慧和家国情怀。
(解说)姚崇《执秤诫》高瞻远瞩,告诫世代为官者,无偏无党,以公灭私。提出法是天下公器,官是庶人之师。从此可以看出姚崇治国安邦的思想理论基础。
(河南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 姚学谋)在《弹琴诫》里,姚崇以弹琴喻于治国,治国者要像弹琴一样"移风易俗",教化百姓。倡导"治国之道,大急小缓"。从社会层面来讲,以德治国,教育人民文明有礼,积极向上,人心大同,社会才能和谐;从当权者来讲,为官的要以德待人,以理服人,以身正人。
(解说)姚崇《执镜诫》谆谆告诫在位者,应"内涵虚心,外分郎鉴"、"刑不可滥、政不可贼";要乐此不疲,经常照照镜子;明镜在心,便可以勤政廉政。
(河南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 姚学谋)在《辞金诫》里,姚崇讲述了子罕辞玉和杨震辞金的故事。姚崇深情地说:"尔以金玉为宝,吾以廉慎为师;尔以夜昏可纳,吾将暗室不欺。若尔有赠,吾今取之,尔则丧宝,吾则怀非。故曰:欲人不知,莫若无为;欲无悔吝,不若守慎"。教育后辈"凡所从政,当须正己。"
(解说)姚崇在《冰壶诫》里讲,为官当如冰之洁,如壶之守。提出了"与其浊富,宁比清贫"的人生价值观;倡导"冰壶是对,炯诫犹存,以此清白,遗其子孙"的治家之风。
《五诫》系列短文,字字珠玑,内涵丰富,集中体现了他的执政理念与吏治思想。在《执秤诫》中,他倡导"为政以公、毫厘不差",为官要"存信去诈,以公灭私",并指出"官者庶人之师,其身既正,不令而行"。在《执镜诫》中,他告诫为官要"如镜之明,断可以平;如镜之洁,断可以决"。在《辞金诫》中,他提出官吏应"以不贪为宝""以廉慎为师", 强调"凡所从政,当须正己;诫往修来,慎终如始"。在《冰壶诫》中,他赞扬君子为官"内怀冰清、外涵玉润"的冰壶之德,抨击"当官以割剥为务,在上以财贿为亲"的卑劣行径,倡导"与其浊富,宁比清贫"的价值观。
大唐开元三年,65岁的姚崇回到了故乡陕州,挥笔写下"藩篱"二字。这是现今存世的姚崇唯一的手迹。
(河南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 姚学谋)"藩籬"二字,本意指用竹木编成的篱笆,用以护持房舍或田园。姚崇以藩篱喻境界、规矩、准绳,题此石匾,意在鼓励姚氏后人,继承家风家训,无论作人还是居官,都要崇尚气节,忠君爱国;要慎终如始,做到公平、公正、诚信。
(解说)开元九年(721年),姚崇病逝。当时国家富足强盛,社会上流行厚葬风气。去世前夕,姚崇写下《遗令诫子孙文》。
(河南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 姚学谋)他告诫子孙后代,第一,要知止知足,不要贪图额外的富贵;第二要节俭务实,不得奢侈腐化。交代自己死后,要薄葬,只穿平常衣服入殓,不要穿官服,不要紫衣玉带;第三不要过分迷信佛教、道教。也不要抄经画像。最后他又嘱咐子孙:"汝等身没之后,亦教子孙依吾此法。"
(解说)从生前到身后,姚崇忠实践行了自己的格言:"以不贪为宝""以廉慎为师"。作为一代贤相,姚崇不仅为开创盛世做出重大贡献,而且为后世留下珍贵的精神财富。姚崇的家训更是特点鲜明。他的家训文章没有高谈阔论,没有庸俗的说教,寓意深远而为后世传颂。
姚崇的子孙把姚崇的家训和遗嘱,作为家族的"藩篱",世代遵守。
(河南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 姚学谋)陕郡姚姓人在整个唐代担任宰相以下京官的有18人,任都督、刺史、县令的就有32人。他们坚守家族的家风家训传统,忠于国家,为百姓做事,多为国家栋梁。
(解说)姚崇的儿子姚弈,谨遵父训,忠心报国,官至礼部侍郎。孙子姚闢及曾孙姚伾由于不屈安禄山淫威而被杀,世留清明。曾侄孙姚合,官至三品,诗作甚丰,与贾岛齐名,人称"姚、贾"。后世如元代铁面御史姚天福,铁骨铮铮,公而忘私。30代孙姚启圣,与施琅收复台湾,功高卓著。
诵姚崇的《辞金诫》"言行规范,以德为先"。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胡戟)我还很希望将来我们的官员,我们的长辈们,去世的时候都能留一个家训,家训也能激励你自己的人生,你要做好事情才能说起这样的话,对正社会的风气也很有好处。
(解说)承前启后,陕州一带的姚姓后裔把姚崇的"藩篱"作为传家宝,代代相传。鉴史问廉,姚崇家训不仅成为家族传承的道德规范,更成为中华经典家训的范本,怡悦着人们的情志、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感化着人们的心灵,散发出无穷的魅力,彰显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姚崇家规家训摘编
公正
秤者,衡,衡天下之平也。君子执之,以平其心。夫衡,在天以齐七政,在人以均万物。称物平施,为政以公,毫厘不差,轻重必得,是执衡持平之义也。
——摘自姚崇《执秤诫》
【译文】
秤,是称重量的器具,用来衡量天下万物之轻重。人格高尚的人执掌它,可以安定人心。所谓衡,作为天文器具,可以观测星辰;用于人类社会,可以衡量万物。称量东西时要达到平衡,治理国事时出以公心,一毫一厘不会出差错,或轻或重都能知道,这就是执掌衡器主持公平的本义。
法者,天下公器;官者,庶人之师。其身既正,不令而行。在下无怨,唯上之平。故曰:上之所仰,人皆其向;我之所教,人皆其效。心苟至公,人将大同。心能执一,政乃无失。
——摘自姚崇《执秤诫》
【译文】
法律、法度,是天下人共同遵守的准则;而官吏,应该是平民百姓遵法的楷模。如果官员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老百姓也会自觉遵从。下层人之所以不生怨恨,只是因为上层官员做得公平。所以说,君王所仰望的目标,就是民心所趋的方向。我们官员能够言传身教,平民百姓都会纷纷效仿。如果从上到下人心都是最公平的,那么人类社会就会进入理想的大同世界。(官员)思想能集中专一,执政就不会产生失误。
和人
琴者,乐之和也。君子抚之,以和人心。夫其调五音,谐六律,则移风易俗。
——摘自姚崇《弹琴诫》
【译文】
琴瑟之声,是音乐的和声。道德高尚的人弹琴施教,就可以调和人心。调和五音、协调六律的音乐演奏,就能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
乐导至化,声感人情,故易俗以雅乐,和人以正声。
——摘自姚崇《弹琴诫》
【译文】
音乐可以引导出最美好的教化,乐声可以感化出人们高尚的情操。所以,移风易俗要依靠高雅的乐曲来引导,和谐人心要凭借纯正的乐声来达到。
明察
嗟尔在职,为代作则。刑不可滥,政不可贼。凡今之人,鲜务为德,纷纶谄媚,汩没忠直。当须如镜之明,断可以平;如镜之洁,断可以决,敢告后来,无忝前哲。
——摘自姚崇《执镜诫》
【译文】
哎,你们在职的官员,治理民事要成为当代效法的榜样。刑律不要滥用,政务不可废弃缺少。当今做官之人,很少致力于修身养德,纷纷献媚奉上,埋没了忠诚正直之士。(为官之人)必须如镜之明察,决断可求公平;如镜之清洁,处事可得决断。谨告知后来之人,不要辱没先圣先哲的英名。
廉慎
请谒者咸息,苞苴者必辞。尔以金玉为宝,吾以廉慎为师;尔以夜昏可纳,吾将暗室不欺。若尔有赠,吾今取之,尔则丧宝,吾则怀非。故曰:欲人不知,莫若无为。欲无悔吝,不若守慎。
——摘自姚崇《辞金诫》
【译文】
拜见请托的一律止步,行贿送礼的必须拒绝。你把金银宝玉当作宝贝,我把清廉谨慎品格作为榜样;你以为夜晚灰暗可以收受礼金,我说黑暗的内室也不能欺天;如果你有礼品赠送,我现在接收,你丧失了金玉宝贝,我则招致是非。所以说,要想人不知,除非己不为。要想没有悔恨,不如保持谨慎。
玉本无瑕,冰亦至洁,方圆相映,表裹皆澈:喻彼贞廉,能守其节。
——摘自姚崇《冰壶诫》
【译文】
美玉原本没有瑕疵,冰也是洁净的,玉壶与冰在方圆之间相互辉映,表里如一皆是清澈无比:比喻坚贞廉洁,能坚守气节的人
嗟尔在位,禄厚官尊,固当耸廉勤之节,塞贪竞之门。冰壶是对,炯诫犹存。以此清白,遗其子孙。
——摘自姚崇《冰壶诫》
【译文】
哎,你们官位上的人啊,职位尊贵,俸禄厚重,本来就应当弘扬廉洁勤政的气节,堵塞贪求竞进的歪门邪道。将冰壶当做座右铭,眼前时刻明白鉴戒尚且存在。把冰壶这样清清白白的(榜样),遗留给子孙后代。
与其浊富,宁比清贫。
——摘自姚崇《冰壶诫》
【译文】
与其不干不净地富贵,宁愿清清白白地贫穷。
守谦
自开辟以来,书籍所载,德薄任重而能寿考无咎者,未之有也。故范蠡、疏广之辈,知止足之分,前史多之。况吾才不逮古人,而久窃荣宠,位逾高而益惧,恩弥厚而增忧。
——摘自姚崇《遗令诫子孙文》
【译文】
自从开天辟地以来,按书籍所记载,那种德行浅薄、承担重任却能长寿无罪的人是没有的。所以先贤范蠡、疏广等人,明白适可而止和知足的尺度,前代的史书都称赞他们。何况我的才能不及古人,却长期窃得荣耀和宠任,地位越高越害怕,恩惠越厚越增添忧虑。
谦以自守,虚而能受。
——摘自姚崇《扑满赋》
【译文】
谦虚可以看守好自己的门户,虚心可以接受好的美德。
姚崇故里位于秦晋豫三角地带的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张茅古镇。
三门峡古称陕州,自西周至唐宋以来,是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之间的重要州郡。三门峡市陕州区,原称陕县,建县已有2400多年。其地东有崤山咽喉古道,西有函谷雄关,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这里物华天宝,历史悠久,文化深厚,人才辈出。悠悠的历史长河,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为这块古老的土地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古迹。
姚崇
(650~721) 唐朝开元初名相。本名元崇,字元之。陕州峡石(今河南三门峡东南)人。武则天时以字行,玄宗时避开元字讳,改名崇。
姚崇以门荫出身,应“下笔成章”制举,授濮州司仓。武则天时五迁为夏官(兵部)郎中。时契丹扰河北,军书烦剧,姚崇剖析若流,受到则天赏识,擢为侍郎。圣历元年(698)为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一次奏对中,论列过去因谋反罪而身死破家者都是酷吏严刑逼供、自诬而死的事实,表示愿以身家担保现任内外官吏无反逆者,被则天大为赞赏。中宗复位后,姚崇出为毫州、常州刺史;睿宗即位,再次入相,但因奏请太平公主出居东都洛阳,被贬为申州刺史,移任徐、潞、扬、同等州,为政简肃得人心。先天二年(713),被玄宗召入为相,建议十事,如以仁义治天下,三数十年不求边功,宦官不得干政,皇亲国戚不得任台省官,停止破格滥用人,以法制抑佞倖,公卿、方镇、戚里不得“贡献求媚”,不再增建寺观宫殿,开言路纳谏诤,杜绝外戚干政等,基本为玄宗所采纳。姚崇还反对度人为僧,取缔伪滥的僧徒一万二千亲人,勒令还俗。开元三四年间,山东大蝗,朝臣及地方官以为蝗是天灾,不能捕。姚崇坚持捕杀,并推行夜间设火、火边掘坑、且焚且埋之法,颇见功效。开元四年(716),以幕僚受贿事请避位,荐宋璟自代。但仍受优礼,玄宗时常以国事咨询。开元九年死。遗嘱薄葬,阐明信佛之害,不让子孙为其延请僧道、抄经造像和追荐冥福。
姚崇三次为相,皆兼兵部,对于边境屯戍及士马器械无不谙记。为政注意用人,罢冗职,修制度,择百官各当其材。他和宋璟并称“姚、宋”,同为后世称道的良相。
编辑 姚 波
世界姚氏宗亲联谊会
往期回往
自定义html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