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12、舜帝抚慰三苗
舜帝制定的“象刑”,充分体现了虞舜对普通民众的宽厚仁爱。但是,这并不等于虞舜对帝国的管理软弱无力。为了帝国的最高利益,为了不辱帝尧交给他的神圣使命,舜帝在刷新政治的同时,还必须运用尽可能高超的政治手腕,彻底解决那些为害国家的部族及其他们的首领的问题。
在中国历史上,炎帝发明了农耕技术,使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实现了零的突破。就像发明了火的燧人氏一样,就像教民构木为巢,居住树上,以避免野兽侵害的巢居发明者有巢氏一样,炎帝家族是有大德于中华民族的。后来黄帝家族旋风般兴起,游牧部落与农耕民族形成对抗,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而得手,黄帝成了名符其实的征服者。失败了的炎帝家族七零八落,水网密布的中国南方,崇山峻岭的大西南,就成了他们最终的落脚之所。黄帝家族接过炎帝的文明成果,变成了农业民族的正统,而散落在中国南方广大地区的炎帝的后裔,就沦落成了几乎是永远不服北方“王化”的蛮夷;除此之外,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并擒杀蚩尤,没有被完全消灭的蚩尤的后代也到了南方,再加上长期以来一直与中原敌对的三苗,于是,自黄帝以后,帝国最大的麻烦总是出自南方。南方蛮夷各自为政,彼此之间若即若离,共同盘踞在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这些人不是与帝国中央政府直接对抗,就是游离于天子的监督之外。当初帝舜初做摄政帝时第一次南巡,本该抵达南岳衡山的,由于遥远的衡山地区恰恰是所有不驯服部落的心脏地带,结果,南方地区的诸侯会议就只能在长江以北的霍山召开。在帝舜已经摄政几年后,南方蛮夷仍然对新君王抱着挑战的敌对情绪,致使长江流域的治水处处掣肘,难以统一调度。问题不解决不行,然而解决起来也不是那么容易。因为舜帝是一位讲求“和为贵”,对暴力天生反感的人,即使为事态所逼,必须使用暴力,他也不轻易动武。从另一方面来说,在治水为第一要务的情况下,也不允许帝国的中央政府将治水的当务之急放在一边,而去对这些蛮族大动干戈实施征伐。
虞舜采取的办法具有调和的性质:即集体流放。
三苗又称有苗、苗民。《史记·五帝本纪》载:“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驩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四罪而天下咸服。”由此可知,当时的三苗分布在江、淮、荆州,即今河南南部、湖南洞庭、江西鄱阳一带。在征得尧的同意后,舜帝多次征伐三苗。舜帝征伐三苗,不是诛杀,而是“以德化之”。史书记载:“三苗不服,禹请攻之。舜曰:‘以德可也。’行德三年,而三苗服”。史书亦有“当舜之时,有苗不服,于是舜修政偃兵,执干戚而舞之。”的记载。史书中所说的“执干戚而舞之”的“干戚舞”是乐舞的一种。古时乐舞有文武之分,文舞执羽旄,武舞执干戚。干戚就是盾与斧,都是兵器。士兵操着盾与斧而舞,称干戚舞。所谓“修政偃兵,执干戚而舞之”,就是在对三苗的问题上,舜帝修正政策,停止用兵动武,通过“干戚舞”来说明帝国的强大,暗示不要轻易冒犯,进而达到教育、感化三苗的目的。
在三苗心服口服以后,为不出现后患,舜帝又将三苗集体迁徙到了位于帝国西北部的甘肃敦煌一带。
长按三秒识别关注
编辑 姚 波
世界姚氏宗亲联谊会
展示家族的辉煌历史 助于激励子孙继往开来
自定义html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