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姚学谋:“万年姚”与“陕郡姚”渊源之新考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各地祭舜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姚学谋:“万年姚”与“陕郡姚”渊源之新考

转载 姚彬2021/11/19 11:55:13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微信公众号 作者:世界姚氏文化 38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姚学谋:世界姚氏宗亲联谊会副主席、中国唐史学会会员、河南省姚氏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河南姚姓与姚崇文化》主编、姚崇后裔,三门峡市渑池县人,著有《大唐贤相姚崇》、《姚崇研究辑存》、《姚崇的故事》等书。




“万年姚”与“陕郡姚”渊源之新考


    隋唐史学家姚察、姚思廉父子于陈亡入隋后,居住在京兆万年县(今属陕西省西安市),其家族遂被称为“万年姚”。北周征东将军姚宣业、四代孙唐嶲州都督姚懿、五代孙唐名相姚崇因曾居住陕州硖石,其家族遂被称为“陕郡姚”。“万年姚”与“陕郡姚”是隋唐时期两支有重要影响的姚姓家族。直至今天,全国许多姚姓家族都是这两支姚姓的后裔。因此,研究“万年姚”与“陕郡姚”有其一定的意义。然而,在现存的姚氏家谱上,虽然对两支姚姓之渊源联系有解释,但作者认为,目前的解释缺乏有力的史料证据,难以让人认同。笔者根据史料和新近出土的碑石,对“万年姚”与“陕郡姚”之源流作一初步探讨,加以考证。由于笔者水平有限,难免错谬,望姚氏宗亲不吝赐教,并望方家给予批评指正。


   一、“万年姚”与“陕郡姚”的来历


    据清姚振宗著《姚氏百世源流考·京兆隋唐时分支源流第四》载:


   《大清一统志》:陕西西安府(今陕西西安市)。《禹贡》:雍州之域。周武王都此为镐京;东迁后,属秦为都邑。秦并天下,以京师为内史。汉五年定都于此。景帝分为左、右内史。武帝改为京兆。晋建兴以后,历为刘聪、石勒、符健、姚苌、赫连勃勃所据。西魏、后周亦都于此。隋开皇二年,建新都,置雍州,又改州为京兆郡。唐仍隋都为关内道治,开元元年改曰京兆府。

又曰咸宁县,本周杜伯国,汉置杜陵、霸陵等县,属京兆尹,后汉因之。后周明帝二年,分置万年县与长安县,并治京城。隋改曰大兴。唐武德初复曰万年。天宝七载改为咸宁。乾元元年复曰万年。


(京兆隋唐时分支源流)始迁祖(姚)察,隋北绛公(姚)僧垣长子也,字伯審。年十二,能属文,仕梁入陈至秘书监、领著作奏,撰中书表集。授吏部尚书。陈亡入隋。开皇十三年袭封北绛公。炀帝诏授太子内舍人。车驾巡幸恒从焉。大业二年,年七十四,卒于东都。


姚察,陈亡入隋后,居住在京兆万年县。《新唐书·姚思廉传》曰:“姚思廉,本名简,以字行,陈吏部尚书察之子。陈亡,察自吴兴迁京兆,遂为万年人。”《旧唐书·姚思廉传》亦说“姚思廉,字简之,雍州万年人。”因此,姚察、姚思廉及其后裔一支,遂被称为“万年姚”,或“京兆姚”。


    “万年姚”因始迁祖姚察四世孙姚璹曾任武则天时宰相,故被列入《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表内记载其族姚姓人物37人。


    据清姚振宗著《姚氏百世源流考·陕郡隋唐时分支源流第六》载:


   《大清一统志》:河南陕州(今河南省三门峡市)。《禹贡》:豫州之域。周初为周、召分陕之所。春秋时地入晋国。战国属魏,后属韩。秦置陕县,属三川郡。汉属弘农郡。后汉及魏因之。后魏太和十一年置陕州,西魏、后周、隋废置不常。唐武德元年复曰陕州。天宝元年改州为郡。乾元元年复为州。自乾元至五代常置节度、观察、防御诸使。以州为治所,赐军号。唐曰神策军,曰保义军。五代曰镇国军。后唐曰保义军。


又《古迹志》:硖石故县,在今州东七十里又二十里,为故崤县。本汉陕县地。后魏分陕县置崤县。自周迄隋,废置不一。唐武德三年以崤县治鸭桥。贞观十四年移治硖石坞。因改为硖石县。


(陕郡隋唐时分支源流) 始迁祖(姚)宣业。《唐书·世系表》:陕郡姚氏亦出武康。梁有征东将军吴兴郡公宣业,生安仁。二世祖安仁,《唐世系》曰隋汾州刺史,生祥。三世祖祥,《唐世系》曰隋怀州长史,检校函谷关都尉,子懿。四世祖懿,长沙文献公。神道碑曰:懿,字善意,年十八,属隋乱。授公本县令。太宗东伐王(世)充,授鹰扬郎将、长沙县男、水路道总管。贼平,除峡州刺史,累加银青光禄大夫。龙朔初,除使持节嶲州都督。二年十二月终于官舍。春秋七十有三。景龙中,以时宰先人,特旨追赠幽州都督。开元三年又制赠吏部尚书,谥曰文献。三子,元景、元崇、元素。


《姚懿神道碑》载:

公讳懿字善意,……明考以宦历陕圻,遂留家于硖石也。


《新唐书·姚崇传》曰:

姚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人。


   《全唐诗·姚合小传》云:

    姚合,陕州硖石人,宰相崇曾孙,……人称姚武功云。诗七卷。


    “陕州姚”因始迁祖姚宣业五世孙姚崇三朝为相,故列入《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内,录入隋唐家族人物62人。


    因此,姚宣业、姚崇及其后裔一支,遂被称为“陕郡姚”,或“陕州硖石姚”,声名显赫。


    二,“万年姚”与“陕郡姚”俱出吴兴武康名门望族


    吴兴武康姚姓为江南名门望族,则为人所共知。


据清姚振宗著《姚氏百世源流考·吴兴两汉时开族源流第三》载:


《大清一统志》:秦置乌程县,汉属会稽郡,后汉分属吴郡。三国吴为吴兴郡治。晋、宋、梁、陈因之。隋仁寿中为湖州。唐、宋、元、明、本朝因之。又武康县在府南少西一百十里。古防风氏国。汉为乌程县地。后汉初平五年始分置永安县,属吴郡。宋、齐以后因之。其关隘有姚塢关,在归安县西南六十里。《湖州风俗志》曰:吴兴四姓,姚、沈、邱、钮。其《陵墓志》曰:姚氏之居吴兴也久,故望出吴兴。


     据清雍正《浙江通志·卷二百三十七》载,


     详《儒林姓氏书》: 姚氏出于虞帝,生姚墟,以地为氏。汉有青州刺史恢,尚书左仆射皓,吴有太常卿信,晋有九江太守渠,墓皆在郡境。碑碣尚存。则姚氏之居吴兴也久,故望出吴兴。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


    姚姓,虞舜生于姚墟,因以为姓。陈胡公裔孙敬仲仕齐为田氏,其后居鲁,至田丰,王莽封为代睦侯,以奉舜后。子恢避莽乱,过江居吴郡,改姓为妫。五世孙敷,复改姓姚,居吴兴武康。敷生信,吴选曹尚书。八世孙僧垣,隋开府仪同三司、北隆公。二子:察、最。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又曰:


    陕郡姚氏亦出自武康。梁有征东将军吴兴邵公宣业,生安仁,隋汾州刺史。生祥。

由此可知,“万年姚”与“陕郡姚”都是源于吴兴武康望族的姚姓。


三,“万年姚”与“陕郡姚”的具体瓜葛


“万年姚”与“陕郡姚”既同出一族,那么他们具体的瓜葛又怎样呢?


    据《莆田姚氏家谱》载,姚姓出自舜帝姚重华,为姚姓一世,传至八十四世姚汾,有三子,长子姚纲,次子姚纪,三子姚菩提;长子姚纲事魏徙家陕州,生子姚宣业,遂为陕郡姚姓起家之祖;三子姚菩提,生子北绛公姚僧垣,遂为京兆万年姚之起家之祖。但笔者对此种说法不敢苟同,现根据史料及新近出土的墓志对“万年姚”与“陕郡姚”世系考证如下:


       1、“陕州姚”姚崇家世考


      据《旧唐书•姚崇传》载:“姚崇,本名元崇,陕州硖石人也。父善意,贞观中任嶲州都督。”(《新唐书•姚崇传》亦有同样的记载。


   《新唐书》卷七十四,宰相世系表及新近出土的《大唐故幽州都督姚(懿)府君墓志铭》(简称《姚懿墓志铭》)《唐通议大夫守夔王傅分司东都上柱国赐紫金鱼袋吴兴姚(勖)府君墓志(自撰)》(简称《姚勖墓志铭》)《唐故朝请大夫秘书监礼部尚书吴兴姚(合)府君墓铭并序》(简称《姚合墓志铭》)则补正了《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之姚崇家族世系。


   《新唐书》卷七十四下,宰相世系表叙见前,不赘述。


   姚崇父《姚懿墓志铭》载:


   君讳懿,字善意。其先吴兴郡,因官北移,今为河南洛阳人也。……高祖宏,高行邈世,大德有闲……曾祖宣业,宇文朝征东将军……祖安仁,青汾二州刺史……父祥,隋怀州长史……遂检校函谷关都尉……。公食牛英气,扬乎金方,……年十八,授硖石县令……擢拜骠骑将军、水陆行军副总管……拜使持节峡州诸军事峡州刺史……龙朔二年……拜嶲州都督。




勖本吴兴人,始虞帝生姚墟得姓,后裔遏父封陈为氏,至厉公之子完仕田为田。齐太公和十四代至西汉代睦侯讳丰,生东汉太守讳邕,避新室乱,遂家吴兴康成山,五代至吴郎中讳敷,举宗复姚氏。又五代至晋渤海太守、五城侯讳禋之,侯孙讳仲和,入后魏为步兵校尉、秘书监封吴兴公,遂居陕之硖石,由秘书五代至隋函谷关都尉讳详,都尉生唐幽嶲都督赠吏部尚书府君讳善懿谥文献,实勖五代祖也,高王父府君皇中书令梁国公谥文贞。


       姚勖又为其族叔姚合撰写的《姚合墓志铭》叙述姚崇家世亦详,云:


    公讳合,字大凝。惟姚氏由吴郎中讳敷始渡江居吴兴。五世至宋渤海太守、五城侯禋之,生后魏祠部郎中讳滂。七世至我唐初嶲州都督、赠吏部尚书、长沙文献公讳善意。文献公生宗正少卿赠博州刺史讳元景,即开元中书令、梁国文贞公之母弟也。


       依此,则“陕郡姚”之姚崇家族较为详细的世系为:


       舜帝生于姚墟得姚姓;舜帝后人遏父封陈为陈氏;至陈厉公子完仕齐则为田氏;齐太公田和十四代孙田丰被封为西汉代睦侯,生子东汉散骑常侍邕,五世至三国吴郎中敷恢复姚姓。


(1)吴郎中姚敷——(2)吴太常姚信——(3)佚名——(4)佚名——(5)佚名——(6)晋(宋)渤海太守、五城侯姚禋之——(7)后魏祠部郎中姚滂——(8)后魏步兵校尉、秘书监姚仲和——(9)姚宏——(10)北周征东将军姚宣业——(11)隋青、汾二州刺史姚安仁——(12)隋怀州刺史、检校函谷关都尉姚祥——(13)唐嶲州都督姚懿——(14)唐中书令姚崇


   “万年姚”之姚思廉家世考。


      姚思廉所在的这一支姚姓同姚崇家族同出一源。


    明董斯张著《吴兴备志·卷八》云:


   姚氏,汉青州刺史恢,尚书左仆射皓,吴太常卿信,晋九江太守渠,墓皆在郡境,有碑。姚之居吴兴也久矣。《姓氏书》谓王莽封田丰奉舜祀。丰子恒(按:恒当作恢)避莽乱,过江,居吴郡。改姓为妫。五世孙敷,复改姓姚,始居武康。敷生信,信子宁海太守陶,陶子太傅奋,奋六世孙僧垣。子察。察,隋蜀王(杨秀)友。自晋至梁多显人。藏,散骑常侍。宣业,吴兴郡公。武、韫、璇、寿、钦、文祥,六人皆给事中。


   据《周书》卷四七《姚僧垣传》载:


   姚僧垣,字法卫,吴兴武康人,吴太常信之八世孙也。曾祖郢,宋员外散骑常侍、五城侯。父菩提,梁高平令。


      又据《南史》卷六九《姚察传》载:


   姚察,字伯审,吴兴武康人,吴太常卿信之九世孙也。父僧垣,梁太医正。


《旧唐书》列传 卷七十三《姚思廉传》载:


姚思廉,字简之,雍州万年人。父察,陈吏部尚书;…陈亡,察自吴兴始迁关中。思廉少受汉史于其父,…在陈为扬州主簿,入隋为汉王府参军,…后为代王侑侍读。…高祖受禅,授秦王文学。…寻引为文学馆学士。太宗入春宫,迁太子洗马。贞观初,迁著作郎、弘文馆学士。…(贞观)九年,拜散骑常侍,赐爵丰城县男。…子处平,官至通事舍人。处平子璹、珽,别有传。


       依此又据前史料,则万年姚之姚思廉家族较为详细的世系为:


(1)吴郎中姚敷——(2)吴太常姚信——(3)吴宁海太守姚陶——(4)晋太傅姚奋——(5)佚名——(6)晋(宋)渤海太守、五城侯姚禋之——(7)宋员外散骑常侍、五城侯姚郢——(8)佚名——(9)梁高平令姚菩提——(10)隋北绛郡公姚僧垣——(11)隋北绛郡公姚察——(12)唐散骑常侍、丰城县男姚思廉——(13)唐通事舍人姚处平——(14)武周宰相姚璹、唐户部尚书姚珽


从姚崇家族和姚思廉家族世系考证可知,


   1、“陕郡姚姓”姚宣业之父是姚宏而不是姚纲。因而,《莆田姚氏家谱》称“八十四世姚汾生子三,长子姚纲有讹。”且陕郡姚起家之祖应为后魏步兵校尉、秘书监姚仲和。


2、“万年姚”之起家之祖应为姚僧垣,姚察应为“万年姚姓”第二世人。


3、“万年姚”和“陕郡姚”俱出吴兴武康一族。两支都是宋渤海太守、五城侯姚禋之之后。

因南北朝直至隋有子袭父爵之制度,因而宋员外散骑常侍、五城侯姚郢应为姚禋之之长子,袭领父爵,留在吴兴老家,直到姚僧垣、姚察入隋,居京兆万年,遂为万年之祖。


另一支可能是姚禋之之次子后魏祠部郎中姚滂入后魏,后姚滂子后魏步兵校尉、秘书监姚仲和迁居于陕州硖石,成为陕郡姚姓之祖。


由此可知,万年姚与陕郡姚之渊源之世系图表则为


(1)吴郎中姚敷——(2)吴太常姚信——(3)吴宁海太守姚陶——(4)晋太傅姚奋——(5)佚名——(6)晋(宋)渤海太守、五城侯姚禋之——(7)宋员外散骑常侍、五城侯姚郢——

(8)佚名——(9)梁高平令姚菩提——(10)隋北绛郡公姚僧垣

(8)后魏步兵校尉、秘书监姚仲和——(9)姚宏——(10)北周征东将军姚宣业

——(11)隋北绛郡公姚察——(12)唐散骑常侍、丰城县男姚思廉

——(11)隋青、汾二州刺史姚安仁——12)隋怀州刺史、检校函谷关都尉姚祥

——(13)唐通事舍人姚处平——(14)武周宰相姚璹

——(13)唐嶲州都督姚懿——(14)唐中书令姚崇


参考文献:  

1、清姚振宗《姚氏百世源流考》。

2、宋欧阳修、刘祁《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3、后晋刘昫《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4、唐令狐德棻主编《周书》,中华书局,1975年。

5、唐朝李延寿撰《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

6、清雍正《浙江通志》,中华书局,2011年4月。

7、明董斯张《吴兴备志》。

8、柳金福编《唐代姚崇家族碑志疏证》,国际炎黄文汇出版社,2011年4月。




长按三秒识别关注

编辑 姚 波

世界姚氏宗亲联谊会


展示家族的辉煌历史 助于激励子孙继往开来


已有0人点赞

自定义html广告位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