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第三十三章 御驾南巡
舜帝禅位大禹,大禹只同意做摄政帝。如果这样,舜帝就仍然是掌握最后权力的君王,是禹的导师,大禹作为摄政帝,负责对有虞国的实际管理,处理具体事务,而国家的所有政令,都以舜的名义发布,摄政帝禹只具体监督执行。但是,在具体实施中,舜帝却尽量地使自己超脱,不需要干预的决不干预。这样一来,舜帝就只是名义上的君王,而摄政帝禹则主持着国家的内阁,可以放手地开展各项工作。
禹做摄政帝后南征驩苗,恩威并施,有义有节,舜帝十分欣赏。看到禹已经完全能够自主治理国家,舜帝就有了彻底退隐的想法。
节令已经过了霜降,气候仍然温暖如春,草木仍旧青葱茂绿,四野里没有一点凋萎萧条的景象。群臣和黎民百姓都感到十分奇怪。
晏龙说:“今冬气候反常,莫非是妖人作祟?”
伯益说;“这不是妖气作怪,是木气太盛之故。”
舜帝听了,笑笑说:“应在文命身上哩。前年,青龙出现在蒲坂,青色属木,是木盛征兆。这两年,草木冬日畅茂,也是木盛征兆。我德命属土,文命德在木,木克土,该让文命即帝位了啊。”
舜帝彻底归隐的意志益坚。舜帝想,如果仍然留在蒲坂或者离蒲坂近的地方,朝中事务无论巨细,禹就一定还会找他汇报。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走得远远的,断了禹的念想,好让禹放开手脚治理国家。思来想去,最好的去处就是远离中原去南方。
回想起来,舜帝多次巡狩,东到过羽山、会稽,西到过三危、析枝,北到过北发、北狄,东、西、北三方足迹都遍及边疆,惟有南方未及真正意义上的南疆。第一次南巡的时候,南方不太平,蛮夷滋扰不断,而衡山恰恰是不驯服的南蛮部落的心脏地带,他们对君王抱着挑战态度。无奈之下,南方诸侯聚会地点只能选在长江北岸的霍山。尔后的南巡逐渐横过长江,一次比一次靠近南疆,但也仅仅到达过衡山。
就南方而言,起码有三件事令舜帝魂牵梦萦。第一件事是,巡狩至南岳衡山之时,就曾听说过衡山南行三百里的五岭地区地广田沃,气候宜人,但却多水患,多灾荒,多瘟疫,多猛兽。灾害不除,南方的黎民百姓难以安居乐业;第二件事是,逃到南方五岭山区的少数三苗人与其它南蛮族人,因为远离帝都蒲坂,山深林密,受中原之地文明程度的影响甚少,刀耕火种狩猎捕鱼仍然是主要的维持生计的手段。加之南蛮之地的崇山峻岭之中居住的多是被黄帝击败的蚩尤后裔,他们中很多人都对当朝怀有敌对心理。而心地善良,厌弃干戈的舜帝又不愿意出兵武力征伐,仍然想使用当年“修政偃兵,执干戚而舞之”、以音乐感化以仁德服人的办法教化南蛮,若干年来,推行德政,利用“象刑”和“五典”,教化,虽说斩获颇丰,但也尚未完全训化。第三件事就是当年同父异母的兄弟象经开导后悔改自新,被封在五岭山区的有庳做诸侯。封象到有庳,一来向世人披示手足亲和,二来有庳偏远蛮荒,有意让象经磨历劫受到锻炼。象到有庳,一去数十年,去后就从来没有回过中原,连父亲死时也没有回过,没料想两年前中瘴毒死于有庳。现如今,舜帝年岁高了,对国事操劳少了一些,思亲之情就愈来愈烈,愈来愈觉得心里不安,就朝思暮想着到有庳凭吊亡灵。
舜还想到当年殛鲧于羽山,实际上就与禹结下了杀父之仇。大禹治水成功后,在多次议论朝事时,舜帝都隐隐觉得禹在言词之中总是时不时地流露出一种情绪,一种怨艾。但是,他又不能不用禹,禹的才干和威信不容质疑,做为明君,舜帝禅位于禹的决心从来就没有动摇过。为此,也在心里产生出远避南疆,避免矛盾激化的想法。常言不作远虑,必有近忧,尴尬是小事,误国害民就难了。
舜把再次亲自南巡的决定告诉娥皇与女英。打自帝尧把她姐妹二人许配舜帝,眨眼间数十年过去了。过去的岁月中,二人先是内助,后为国母,夫妻恩爱,勘为人表,对舜帝做的一切都理解,支持。可是这次听舜帝说起亲自南巡之事却不免有些吃惊。想舜帝这多年来,为国操劳,勤于民事,足够辛苦,如今年岁高了,体力不济,理应养尊取优了,再图远行遥远的南方,车马劳累,吃得消吗?再者,南方水患严重,毒蛇猛兽猖獗、瘴气瘟疫肆虐,让高龄的舜帝前去,娥皇、女英实在放心不下。二人苦苦劝阻舜帝。
娥皇道:“夫君啊,就让禹带大臣们去吧!路途遥远,你年岁高了,怕吃不消啊!”
女英道:“就在附近走走看看,逍遥逍遥吧。”
舜帝宽慰二妃:“我曾作歌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想我巡狩多次,东夷、西戎、北狄无处不到,惟南边只到衡山,未去五岭。南方水患未除,尚有苗人蛮人未曾招抚,‘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岂不是言过其实了吗?我今年岁虽大了些,但身体还好,这次不去,恐怕以后想去也去不成了。此生不去南疆一趟,我将抱恨终身的啊!”
二妃知道舜帝决心既定,就再无法改变,只好退而恳求。
娥皇道:“帝君一定要去,就带我们一块去吧。年轻时候,我们夫唱父随。如今年纪大了,难道还要分开不成?。”
女英道:“我们必须跟夫君一块去,早晚也好互相有个照应。”
舜帝劝慰二妃留在蒲坂,二妃死活不肯。舜帝想了想,这次虽说也是南巡,但是其主要目的还在于退隐退避,设或将来长住在南方也不一定。把二妃放在家里,相互之间也有很多牵牵挂挂的地方,今后麻烦更多,不如就带了二妃同行。于是就跟二妃说:“就好好准备准备,一起去南方吧。”
二妃大喜过望。
恰逢商均从商地回蒲坂探视父母,听说了父亲南巡一事,就请求随父母同行。二妃心里十分高兴,双双请求舜帝带了商均一块南巡。舜帝见商均态度恳切,二妃又极力支持,心想商均在商地也没多少实事可干,同去锻炼锻炼、长长见识、照顾照顾父母也好,于是就点头同意了。
皋陶听说了舜帝打算南巡之事,就知道舜帝是假以南巡避开朝事,以让禹放手国事,也认为舜帝的决定是明智之举。皋陶对舜帝的尊崇并不因为他是舜帝的女婿。舜帝打自被帝尧举用,已经六十五年了,从五十岁时开始做摄政帝至今,也已经四十五年,在这漫长的岁月之中,舜帝治洪水、兴百业、强社稷、富民生,四海同归,五服八荒无不咸服,开创了一个唐虞盛世,其德昭昭,其功巍巍。舜帝走过的路,舜帝身体力行所创造的文化,舜帝的精神,是国家一笔宝贵的财富,应该很好的总结总结。尤其是舜帝在家庭生活中以“和”为本、争取家庭和谐,在社会行为中以“和”当先、促进社会和谐,在国家关系中以“和”为贵,赢得国家和平,在宇宙道德中以“和”为规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天地人合”、“神人以合”理念,将永远是国家管理中的一笔光华四射、永不磨灭的财富。这一切,都应该好好的总结总结。于是,皋陶找舜帝谈了自己的想法,
舜帝摇了摇头。
皋陶想了想,舜帝做事一向低调,不喜欢张扬个人,这事怎么能征求舜帝的意见呢?他决定向禹建议,安排百夷专做有关舜帝的谱牒文书档案方面的工作。
皋陶对虞舜说道:“谱牒档案就让别人去考虑吧。建议帝南巡之前,就近到西岳华山行封禅大礼,以告慰于天地,祈福平安。”
皋陶这一说,倒使舜帝想起了当年封岳,尚有中岳未封,正好封岳封禅一并进行。就说:“那就到嵩山吧,先封岳,再封禅。”
皋陶问道:“要封嵩山?”
舜帝说道:“炎帝从西北迁入黄河中游后,曾长期居住在嵩山附近的伊水洛水;黄帝于嵩山之上,大合鬼神,作清角乐;先帝尧访贤也曾多次到过嵩山南的箕山;足见嵩山很不一般。嵩山群峰挺拔,雄峙中原,气势磅礴,峻极于天,西有少室侍立,南有箕山面拱,前有颍水奔流,北望黄河如带。倚石俯瞰,脚下峰壑开绽,凌嶒参差,云岚瞬息万变,美不胜收。加上位置相对泰山、华山、衡山、恒山而居中,将之封为中岳再恰当不过。”
皋陶想了想,觉得不解,又问道:“东、南、西、北四岳皆封,难道帝要封嵩山为中岳?”
舜帝笑了,说道:“不愧为我的爱婿,懂我的心。你知道吗?嵩山曾是一望无际的大海,后经历了‘嵩阳运动’、‘中岳运动’、‘少林运动’等几次大的地壳运动,才逐渐形成了山脉,历经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代,习称为‘五世同堂’。”
皋陶问道:“如此说来,帝封嵩山为中岳是取其‘五世同堂’了?”
舜帝笑道:“嵩山从一片枉洋到雄峙中原,峻极于天,这其间需历经多少磨砺,惟坚忍不拔奋斗不已者能达此境界。五世同堂是一种和谐的体现,是一种力量的象征,有一种兴旺发达的寓意。”
皋陶说道:“太好了。那就先封岳,再在中岳封禅。”
舜帝说道:“你去跟文命传话,做好准备吧。”
转瞬又是春天。过了一个暖冬,正月刚过,中原已经桃红柳绿,百花齐放。皋陶报告说一应准备工作就绪,祭坛也筑好了。舜帝就率领皋陶、伯夷、夔、晏龙、不窋、季狸并娥皇、女英、商均乘车起驾,浩浩荡荡,到了嵩山。早有嵩伯率诸侯、州牧迎驾。随后,一起登上嵩山之颠的峻极峰,举行封岳大礼。
舜帝举行柴祭。他带领娥皇、女英、商均、皋陶、伯夷、夔、晏龙、谐稷、季狸、及众诸侯,州长,燃起柴火牺牲。祭祀天地神祗和中部高山大川毕,舜帝宣读了封岳敕命:
有虞国帝虞舜,叩拜皇天后土:
巍巍高山诸神,福佑天下苍生。虞舜奉天封岳,
志在世事澄明。嵩山是为中岳,雄峙中原独尊。
叩拜——
行封岳叩拜礼毕,便开始封禅大礼。
封禅是帝王与天沟通的大典,常在即位之初、国家兴盛、天降“祥瑞”时进行。即位初始需要报告天地,国家兴盛说明帝王功高德显,天降“祥瑞”说明上天垂爱,帝王就用封禅的种方式回告上苍。当年舜帝开始做摄政帝时就曾经在泰山封禅过,那次封禅的目的是祷告皇天后土自己行将举政,祈请苍天护佑。这次封禅的目的是告慰皇天后土自己未负天命,祈请永远国泰民安。
时辰到了。舜帝登上用五色土筑成的、上圆下方的祭坛,双手合十,向天拜毕。面朝东方,对天祷告:
有虞国帝舜,又名姚重华,虔诚叩拜皇天:
三皇四帝,至圣祖先。万世师表,日丽中天。
巍巍赫赫,煌煌昊昊。九韶华彩,文明始肇。
燧人肇基,钻木取火。大山制历,人类优生。
伏羲太昊,观天察地。始创八卦,规天矩地。
炎帝神农,始创农耕。畲田和药,泽被苍生。
黄帝轩辕,政体一统。玉兵时代,景云呈瑞。
高阳颛顼,天道通神,地道通民,姓氏频分。
高辛帝喾,博爱于人。三才太极,合和为美。
帝尧陶唐,一代圣君。其仁如天,其智如神。
伏惟皇天,佑我虞舜。德业甫成,政体规范。
民遵五典,法治有宪。贤良若云,百业蕃昌。
天人合一,谐和兴邦。天下为公,上古伊甸。
舜今耄期,帝位禅让。绵绵国魂,华章不断。
尚飨!
舜帝向苍天报告践帝位以来的业绩,祈愿帝位禅让以后,华夏伟业,万古长青。
祭天以后即是祭地。舜帝走下祭坛,到一个方正而低陷的土坑虔诚礼拜祷告。
封禅之礼完毕,舜帝回到行宫,听取了各诸侯、州长奏报,说明了自己南巡的打算,叮嘱众人悉心辅佐摄政帝禹。
回到蒲坂后,舜帝跟禹作了一席长谈,一切都招呼好了,就一门心思择日准备起程南巡。
舜帝对这次南巡早已策划周密。决定于二月初二起行,
南巡的过程省去各种大型祭祀和诸侯会议,重在考查南方民情民俗民风,重在传耕教种,重在教化抚慰。南巡路线则按照禹的建议,选定以水路为主,跨黄河,漂长江,入洞庭,溯潇湘。决定从都城蒲坂出发,经安邑南行过黄河,过豫州封丘东,过南阳,渡淮河,漂汉水,经夷陵,漂长江,到巴陵,沿湘江南下到衡山,再南行至零陵,再以五岭山区的千古名山——九嶷山为据点,到各地去巡视。
根据巡视路线,舜帝要禹给描画出一张行程图。又派人通知沿途诸侯、州长,在由陆行转水路的有关渡口事先备足船只。
转瞬到了二月二,中原地带,田园绿肥红瘦。舜帝带了娥皇、女英、商均和一支精干的队伍,一支由彘指挥的乐队从蒲坂出发。摄政帝禹率众臣送行。简单地祭祀祈福仪式以后,舜帝率南巡队伍告别帝都,辞别群臣,驾车经安邑直奔黄河岸边克虎寨,然后连同车马一同登舟,顺黄河而下。舟入黄河支流洛水后,行数日,弃舟登岸,陆行数日后又乘舟,沿汉水,进长江。舟又行了数日,到达了洞庭湖。
长江汉水浩浩荡荡,奔向大海。但是,长江之水从上游流到荆州腹部之时,由于惯性作用的冲激,在相对低洼的弯地形成了许许多多的支流,这些支流齐齐地汇聚入洞庭湖中,骤然之间水势便浩大起来。舜帝当年理服三苗,就曾经经过洞庭湖,因为是军务在身,舜帝没有时间观赏洞庭风光。这次再入洞庭,他放眼四望,只见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横无际涯。湖岸芦苇摇曳,湖中白帆点点,白鹭成群而舞,鱼虾欢蹦乱跳。想当年三苗作乱时节,洞庭湖鸟烟瘴气,两相对比,舜帝此刻心旷神怡。
舟行湖心。见一绿树荫蓊的湖洲迎面而来。舜帝抬头看,红轮西坠,天色已晚,便吩咐将船靠岸歇夜。
第二天,娥皇身感不适,头晕眼花,浑身疼痛。舜帝看过后,知道是一路劳顿所至,就安排女英在船上陪娥皇休息。自己带了商均上岸考查湖洲。
湖洲其实是座落在洞庭湖中的一座小山,是洞庭湖中一个呈椭圆形,两旁高,中间低的的小岛,由七十二小峰组成,灌木丛生,绿荫团簇,碧翠色深,峰峰灵秀,恰似一螺青黛。舜帝仔细看时,灌木大多是茶树。洲上土居人,把鲜叶采了用井水煮汤饮用。这种饮茶方式,从神农时代开始沿涉,十分原始,煮的茶苦涩得很,饮后咽喉干涩难受。舜帝把洲上人召集拢来,教给茶叶加工方法。
舜帝手里拿着一支折下的茶枝问:“你们这地方把它叫什么?”
一个老女人答道:“叫苦叶。”
舜帝摇摇头,说道:“不,这叫茶。它是生长在南方的嘉木。”
众人互语:“这东西叫茶?头一回听说。”
舜帝道:“大家知道我们的祖先之一的神农氏吗?”
众人茫然。
舜帝说道:“炎帝神农氏生在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转化时代,当时也正是采集狩猎生活向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过度时期。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耕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所以被称作神农。”
众人一阵叽叽喳喳议论,一中年汉子说道:“我们这地方只知道一年四季捕鱼。”
舜帝说道:“神农氏还是发明医药的始祖。他遍尝百草的滋味,水泉的甘苦,告诉大家如何用百草治病,如何避开有毒有害的东西。在神农氏遍尝百草的时候,日遇七十毒,得茶而解。所以,茶这东西,味道虽说有点苦,但是饮后能解毒止渴。”
一中年女人说道:“这东西能解毒止渴我们倒是晓得的。”
舜帝说道:“像你们现在这样采了鲜叶泡水喝,味特苦涩,饮后使人心燥、兴奋而睡不着觉,对身体不好。”
一个中年汉子说了话:“我是这湖洲上的洲头,问一声,这茶要怎样饮用才好?”
舜帝说道:“要先把茶叶进行制作。”
洲头问:“要怎样制作呢?”
舜帝说道:“制作茶要经过采、蒸、搓、焙、藏五个步骤。”
紧接着,舜帝就告诉大家如何采摘嫩叶芽头,如何把鲜茶叶放在木制的甑子中蒸,如何把蒸熟的茶叶放在浅底大陶器或竹器中用手搓揉成针状,如何将搓揉后的茶焙干免得发霉以利收藏,如何用竹编成的器物四周半糊上纸后收藏焙好的茶叶免得失味。
舜帝手把手地教湖洲人制茶。按照舜帝教给的方法炒出的茶,外形很像一根根银针,长短大小均匀,外裹一层白毫。舜帝又告诉湖洲人如何将炒制好的茶叶用洲泉之水泡饮。按照舜帝教给的方法,把烧开的洲泉水冲向放在陶杯中的茶,开始茶叶全部冲向上面,继而徐徐下沉,三起三落,浑然一体。舜帝与湖洲人共尝泡好的茶,那茶入口清香沁人,齿颊留芳。舜帝告诉说:“这样制作的茶饮用,茶芳香味正,解渴生津,提神醒脑、清肝明目,健胃和中。”
众人赞不绝口。
舜帝在小岛山呆了六天。娥皇身体尚未完全恢复。舜帝就跟二妃商量,让女英陪娥皇在小岛上暂住将养身体。娥皇、女英见小岛离巴陵不远,灵秀碧透,四面烟波浩淼,岛人热情洋溢,就同意在这里住下来等候舜帝。于是,舜帝就给留下几个随从侍女。
按照拟定的路线,舜帝一行将溯湘江而上到衡山。舜帝就找在小洲上长在洞庭湖中捕鱼的土居人问明了从洞庭湖进入湘江的方向后,离开了洞庭湖洲继续南行。
舜帝离了小岛后,小岛上的人才从娥皇口中知道了教他们制茶的是南巡的君王舜帝,从此,就把湖洲命名叫君山,把君山产的茶叶,命名为君山茶。
。
长按三秒识别关注
编辑 姚 波
世界姚氏宗亲联谊会
展示家族的辉煌历史 助于激励子孙继往开来
自定义html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