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姚丽娟:古村落如何对接互联网?
2016年04月30日 08:36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姚丽娟
互联网对当代中国转型无疑起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但是,互联网的发展过程又恰恰是中国古村大面积的丧失过程,这个过程展示的矛盾是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与熔铸。如何缓解矛盾、减少冲突,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良好对接,对古村落进行有效保护,留一脉乡愁,传子孙后代,让后人能在古村落中寻找和探索到现代文明的发展源头与根脉,需要我们认真研究。
首先,古村落对接互联网,要借助网络的东风,提高古村落在社会中的知名度。在对外宣传方面,大部分古村落并不具备充足的经济资源做宣传。尤其是在旅游业的开发上,更要借助互联网的优势,采用多种方式,把自己向大众推销。
其次,古村落对接互联网,要尊重和强化古村落的特殊性和特质性。社会学对古村落定位为:古村落是指民国以前建村,保留了较大的历史沿革,即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选址未有大的变动,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虽经历久远年代,但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古村落对接互联网,对接的应是现代文明理念、现代化的生活设施和生活方式,而不是水泥楼房等现代建筑。
再次,古村落对接互联网,要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文化本身就是依附于古村落之上,古村落就是农耕文化的载体,一切皆发于斯、始于斯。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的古村落,是中华民族生活、生产、生存的基本载体,是社会组成的细胞,是传统观念、习俗、社会与家庭等多元文化孕育而生的中华本土文化,是一部拥有千姿百态、异彩纷呈、文化厚重的史书,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根。
最后,古村落对接互联网,要以血缘稳定支撑村落发展。以血缘、族缘为脉络构建的中国宗法社会,在国家层面,构建了有血缘、家庭、宗族群体派生而成的群体本位;在社会层面,构建了以血缘为脉络的社会人文网络,强调家庭、家族、民族间团结、互助、共荣辱的观念;在家庭家族层面,构建了聚族而居的传统古村,以宗族传统建立家训、家规、家谱,维系家族发展的路径依赖。这些对我们今天构建法治社会与和谐社会、实现民族复兴都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古村落被喻为“空间说书者”,穿越千百年,当这些“说书人”身处势不可挡的现代化潮流、遭遇光怪陆离的网络时代,它们同样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
科技推动了社会变迁,科技也给了我们搜救的手段。我们需要发动各方面力量,用高科技方式,以最高技术格式记录中国古村落这些“活的基因”,承接祖先的血脉,并世代相传。
(作者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长按三秒识别关注
编辑 姚 波
世界姚氏宗亲联谊会
展示家族的辉煌历史 助于激励子孙继往开来
自定义html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