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商洛电视台副主编 本文作者姚书铭
锅片姚小识 · 题记
在丹江中游,有一个聚族而居的村庄,叫姚家楼。
我出生在姚家楼的后石浪,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自己的身上,有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印记。这个印记,不是来自于烙铁,而是来源于一个口耳相传的故事——那是一个兵荒马乱的年月,我的先祖们,在家破以后的逃荒路上,生害怕贼人逮住以后,像窖萝那样一坑窖了,就将一口铁锅碎为数片,兄弟们各拿一片分头流浪,等待将来日子好过了,再以锅片为记辨别血脉,认祖归宗。
不料,这一等待,就像我们门前滚滚的丹江流水,逝者如斯夫了。
锅片姚是历史的事实吗?我的一个老前辈,曾经在民国年间,背着家谱和干粮,去寻找那失散了的锅片。不幸,他在半道上被老蒋的国军抓住,眼睁睁给兵痞们当了三个月火夫。老前辈情急之下,就隐身于风高月黑的夜幕,呼啦啦把兵营点燃,趁乱跳出火海,这才捡回自己的老命一条。
锅片姚仅仅一个传说吗?姚家楼里老者们,在对晚辈叙说着锅片的时候,脸上是那样的认真,心底是那样的虔诚。当年姚文元走红时,老者给后生筹备盘缠,叫他们进京去看看,那家伙有没有锅片姚氏的记号,有了就认个一家子。后生们还没来及行动,姚文元就被抓了,老者依然给后生筹备盘缠,叫他们去监牢给那家伙送一口吃的,即使他身上没有锅片的印记,也姓姚喀。老者朽矣,在他的脑子里,政治是个鸟,而一个姚字是掰不开的啊。
我从姚家楼走来,身上流动着锅片姚氏的基因。
然而,对于故乡姚家楼,对于薪火相传的锅片姚氏,对于生我养我的父母以及祖上,我究竟知道多少呢?我没有见过爷爷,只听奶奶说过爷爷的名字,而爷爷的爷爷是谁呢?爷爷的爷爷的爷爷又是谁呢?他们是怎样衣食住行的?他们是怎样生儿育女的?他们用扁担挑起了多少喜怒哀乐,他们从烟袋锅子里咂巴了多少酸甜苦辣?他们的镢头挖下了多少五谷杂粮,他们的背篓背过了多少日月星辰,他们噙在嘴上的明晃晃的刀子,除了杀猪杀羊杀狗是否还杀过人呢?
我离开姚家楼有年了。行色的匆匆,杂事的冗冗,以至于寻不着回家的路了,甚或连自己是谁也说不清了。偶而驻足,意在寻找一种人生的坐标,却四顾茫然,涌上心头的,竟然是不知身系何来魂归何处的游子的悲凉。
于是,寻找姚氏锅片,就成了我的一个很个人化的情结。
10月30日,星期天,我想去寻找一个人。 头天傍晚,在丹江公园散步,怀亮兄给我提供了一个信息,商州有个叫姚生明老者,藏有一本姚氏家谱,那老者不能断句,曾请他翻译过。其实,这条信息,怀亮兄三年前就对我吐露过的。而我呢,对家谱之类,一向不感兴趣,听了也就听了,不往心里去的。而这一次,他的话里,有两处引起我的注意,一是修谱的时间是顺治年间,二是谱中说到的姚家湾,很可能是我的故乡姚家楼。 早饭后,我给怀亮兄去电话,能不能带我去见一下藏谱的老者。怀亮兄正陪同夫人在街上买菜,说改日吧。我做事情,要么松管,要么立等马下。这一次我不愿改日,就按着怀亮兄手机里说的方向,去寻找那栋家属楼。怀亮兄只记得楼层,不记得房号,我在9楼上随便按了一个门铃,恰巧是姚生明老者的家。我自报姓名、单位、来意。见老者眼睛里有狐疑,我知道这样的登门有些贸然,就拨通怀亮兄,让他们两个在手机里说。 商州姚生明老者 我不知道怀亮兄在手机里咋说的,但老者的脸上,绽开了灿烂的笑容。老者70多了,面色红润,说话底气很足。我和老者聊起来,我问他可晓得锅片姚,老者一脸茫然。据老者介绍,他是商州城里姚硷子人,家藏的《商山姚氏家谱》,是一辈一辈传下来的,记录着整个商洛姚氏宗族的历史,家谱是顺治十二年修撰的,距现在已经300多年了……老者的话,一下子触动了我的新闻嗅觉,便立即给自己分管的新闻网主任打电话,叫他派个记者来。 一个白色的包袱,在茶几上打开,眼前的家谱,是手抄线装本。那300年前的纸张,翻阅时是很叫人小心的。那一手毛笔字,很有书圣王羲之的笔意。修撰者姚锡胤,不愧为明崇祯丙子科陕西第二名举人,其文笔功力,是很叫我这样的后辈汗颜的。 但粗略阅读家谱文本以后,我知道自己叫记者来的那个电话,打得又点冒失了。原因如下,其一,家谱封皮上的商山二字,并不代表商洛,这里的商山姚氏,仅仅是商洛姚氏之一支,涵盖面很小。其二,虽然老者不晓得锅片姚,但从家谱序言中“族兄姚凤展”几个字,就可以断定这个明末举人姚锡胤,不仅是姚生明老者的先祖,也是我的先祖。我的心里不仅起了疑问,把这个家谱做成新闻发布出去,会不会落下假公济私的嫌疑呢? 但记者小白已经来了,他还约了电视栏目的记者。 我点燃一根纸烟,把眼睛再次落在序言中的一句话上:“癸未暮春远破孟冬商屠大地沧桑一切乌有”。我的心里,不仅一阵隐痛。这18个字,浓缩了一个叫人毛发倒竖的历史事实——崇祯癸未,是中国的一个羊年,是阳历公元1643年。在这年的三月,湖北的远安城被攻破,到了10月,陕西的商州遭到屠城。攻城屠城者谁?不必猜,把年号一对照,就知道是想把大明王朝扳倒的农民军,他们的领导人当然就是李自成了。目注商屠二字,我总觉得渗得慌。商屠的屠啊,那可不仅是攻城时两军对垒的屠杀,还包括着破城时杀尽其民的屠杀。翻阅商州志书,读到明末清初,我常常见到四个字“十室九空”,以为是耍笔杆子的人,爱搞点夸张。不料想,那一次的沧桑巨变一切化为乌有,竟然在这个很私人化的家谱里,再一次得到佐证。我的思绪,不能终止,把商洛大地搞得十室九空的,肯定不只李自成们,应该还有官军。我们不难做出这样的推测:李自成们来了,攻商州时杀红了眼,便以为这城池里头的老百姓,都是忠于皇帝的子民,该杀!官军来商州剿匪时,便以为这城池里头老百姓,和李匪是一把子,该杀!可怜老百姓的头颅,就稀里糊涂地变成了菜园里的韭菜,任人来割了。在这个地球上,不管出现天灾还是人祸,最终吃大亏的,都是社会底层的老百姓呀! 我没有把自己所思所想,告诉自己的记者小白。这本家谱,有没有新闻价值,应该由记者去判断。我从老者姚生明家里出来后,对小白补说:今天这里有没有新闻,你们看着办,但一定要把家谱序言部分,给我完整地拍摄回来! 此条新闻制作与发布情况,我不曾问过。我只把小白拍回来的《商山姚氏家谱》序言部分,拷到我的电脑里来了。
锅片姚小识(之一)
锅片姚小识(之二)
这本家谱的版式与今天书籍不同,其长度二尺有余,宽约八寸。记者小白的照相机镜头,长宽比例是一定的,他只好把每页分两次拍摄。序言共3页,他拍了6幅图片。我把这6幅图片打印出来,然后用胶水拼接,企图恢复其原貌。但小白在拍摄时,没有用三脚架固定镜头,角度稍有变化,用胶水拼接出来的图片,便失去了美感,很是遗憾。
好在,我们的新闻网有的是技术高手,给我做过《清明》题图的小田先生来了,她纤纤的手指在键盘上一阵敲击,图片便在电脑里衔接的天衣无缝了。以下便是《商山姚氏家谱·序言》的影印件
序言影印件第一页
序言影印件第二页
序言影印件第三页
为了网友阅读的方便,我把锡胤先人的序言,翻译成今天的大白话——
我们姚家到商洛,是从始祖由南阳迁来的。始祖名惟中,字宗正,当时为避红巾军之乱。姚家历来淳朴者务农,英秀者为士。其间曾有充任地方民社的乡贤,有知县的姚辅,有县尉姚选,有以人品高尚而推荐为监生的姚玉、姚刚、姚玘和我的高祖父姚相。相生下我的曾祖允元和允中。允元是明嘉靖戊午(1558年)科考进士,州学推荐的头名贡生。我的伯祖父名字叫可仕,曾任太宁县、苍湮县知县并新化州知州。我祖父名字叫可任,高寿八十岁,教书六十年,一面致学,一面养性,常以文明品行教我读书做人,从来不到市井闲游。我的父亲在官时间较长,积德茂著,他还把先辈们官场往来的碑文字画及本地才子缙绅的诗文,积累起来编辑成书。其间有记载姚家事业的文章,可知其源流。
相沿很久的每年正月初一轮门祭祖,族人各带贡品香纸敬献。我看到各门各户无论亲疏,都是一个祖宗的子孙。积祖宗许多功德,才修持得一个不该有而有的功名,怎能说我为考察古迹而出力量呢!在轮门祭祖的后一轮,我将神轴、家谱请出,安放在书房里。这书房是高祖、曾祖和祖父们讲习学业的地方,后来废弃了,我把它赎回来准备改建为祠堂,所以把祖宗灵器先安放到这里。自从明崇祯戊午年(注:崇祯在位17年,没有戊午,这里是作者笔下误,还是故意误?推测可能是壬午1642年)开始,我常以丰盛而清浩的礼仪祭祖,并筹备酒席高兴地款待族人,以显示日后修缮,不敢将书房占位己有。
到了冬天,我乘车北上。先是我的父亲承蒙宋抚台委任,由监理儒学到远安代理县令,捎书带信并派人来询问,我曾经托来人代我祭祀。我侍奉我的母亲及全家老小,一同到远安投奔父亲。癸未(1643年)月,远安城被农民军攻破。十月,商州遭农民军大屠杀。沧海桑田,一切化为乌有。我家赖父亲居官慈惠廉明,未遭大损,失散的仆人婢女也都回来了。
当时姚氏的家谱还在,旧谱是我曾祖父编纂的,新谱是我祖父编纂的,由族兄姚凤展收藏在姚家湾的一个岩洞里。丙戊年五月(顺治丙戌1646年),火神作祟,岩洞所藏之物被火灾化为灰烬,我也受灾了。庚辰年(1640年),我修补残屋,入商州暂住,途中遇见本族的很多人相互都不认识了,因而想到后来的子女孙玄,他们尚望有念一本谱碟作为纪念,以便相互亲睦。特别是某某先人为善果得余庆,某其先人为不善果得余殃,为劝为惩,哪里能象谱牒那样了如指掌呢?这就是家谱之所以必不可舍弃的缘故。
我继我祖而复修家谱,不能一一如实问及。从高祖曾祖而下延至玄孙,能记得的都记上。我依稀记得,始祖惟中生仲山,仲山生安,安生玉,玉以明经入太学。第四世遗忘了,至第七世生宽、刚、聚。宽生琇,琇生我高祖相。刚生玘, 玘生辅。至于别门三世以上,全都茫然无考,不能联接到始祖名下,这是很很可悲的!我仿照两榜序齿录的格式,把我这一门写在前头,因为我的父亲在同年班辈中为大,我的祖父宽也是长门。所入谱的人,其生没出处,都尽力详细记载,不敢分亲疏。用大号字书写本人姓名,小号字著本人历履。在次序上,上列高、曾、祖、父、伯叔,下列妻、子、孙及其弟侄。妇与子,都记出生年月。女婿也入谱,但只列姓氏和职名。这样就比两榜序齿录更加详细些。对以前的养子或认户的,原谱曾加点注明,现在谱中只记某代某名,其余从略,这样做也是尊重先人的意思。
哦哦,人生在世,很容易隔世而疏远,同源而分派。我们啊,曾是一个祖先、一个宗祠,而今虽然分门别户,实际上都是由当初的一个人而繁衍的众多子孙分支。如果大家都能以水同源木同本之念,而相互勉励做个笃行仁厚之人,我的心也就宽慰了啊!
顺治十二年乙未(1655年)
姚氏十三世——明崇祯丙子(1636年)科考陕西第二名举人——姚锡胤
下节接述......
长按三秒识别关注
编辑 姚 波
世界姚氏宗亲联谊会
展示家族的辉煌历史 助于激励子孙继往开来
自定义html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