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姚敬堂与他的木版年画
姚敬堂,笔名夫村。一九三一年十一月十六日,生于木版年画之乡河南省开封县朱仙镇腰脯村。十一岁入学读私塾,熟读《四书》《五经》。读书之余,习练绘画,书法。少年时最爱好画工笔人物画,中国一绝朱仙镇木版年画。
为了宏扬发展民间艺术,一九八六年三月二十五日,成立了朱仙镇木版年画社,调姚敬堂先生任社长。从此姚敬堂苦心挖掘,整理木版年画,整理挖掘出木版年画一百九十八幅,使即将灭绝的民间艺术获得新生。受到三十一个国家的专家、学者、爱好者的好评。辛勤十九年的木版年画抢救工程获得成功。
姚敬堂,笔名夫村,1992年退休后,为弘扬年画这一民间艺术,发起成立了朱仙镇木版年画研究会,专门从事古版年画的整理挖掘和出版工作。
众所周知,朱仙镇是我国木版水印年画的发源地,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废于民国末年。它是由古代“桃符”演变而来,吸收历代的艺术精华,从而形成现今美观大方的艺术风格。可惜的是,由于“色彩配方不外传”的艺术遗风和一些历史原因,这一民间奇葩流传到现在,几乎失传。
为让木版年画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重放异彩,姚敬堂几乎是倾其所有走访农户,深入村寨遍访民间遗版。一次他听人说赵庄张义家藏了块古版,便连夜拜访,可张义却矢口否认。姚敬堂先后跑了30多趟花了150元钱,才终于让明代的“大龙牌天”年画古版重见天日。这还是较容易的,有时为收集一块古版他最多时要跑半年多,有时要卖了家什、粮食来支付古版费。40多年来,经姚老的手已挖掘出散落民间的古版53块其中明代版两块、清代版23块、民国时期版28块),整理出版刻图样183幅,其中自筹资金已刻94块。
经过几十年的挖掘,朱仙镇木版年画无论从种类还是从内容上都趋于齐全。可又面临着一个难题:颜料配方没系统地流传下来。为此,姚老先后走访附近的老艺人搜寻配色方法,后组织几位艺人采用土法自行研熬。没料,他用自己的工资买,没钱支付艺人工资,他就东挪西凑给大家发。一次试验不行,就重新再试,火候掌握不住,就自制温度计守着锅看。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3年的摸索,“土法”炼制的色彩终于与“传统”药色不差分毫。黑、红、黄、绿、紫、印金等色终于研制成功,可供后人使用。
如今,一部反映朱仙镇木版年画历史、风貌及年画内容的《朱仙镇木版年画故事集》已在姚老的有生之年出版面世,又一部全面反映自明清至今的朱仙镇木版年画风貌的版画全集也将在紧张整理之中,朱仙镇木版年画将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展示我国民间艺术的魅力。
姚敬堂大师对学生言传身教,一丝不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朱仙镇木版年画杰出传承者姚敬堂在认真刻版。
精雕细琢,精益求精。
朱仙镇木版年画色彩浓重,造型逼真,深受老百姓喜爱。
被称为中国木版年画鼻祖的朱仙镇木版年画
由开封向南20多公里,就到了至清末仍商贾云集的“大码头”——朱仙镇。朱仙镇再往南5公里,是一个风里都裹着黄土味的豫东村庄——腰铺村。
中秋时节,叩响垂着枯藤黄瓜的青檐门楼下的铁门环,随着主人的应答声,贴着一对红绿装裹的福禄财神的门板缓缓打开,走出一位微驼着背、鹤发童颜、笑容可掬的老人,像极了门上的神仙模样。
老人名叫姚敬堂,今年81岁。当地百姓都说他和木版年画一样,是朱仙镇的“宝贝”。可不是,如果不是20多年前,他把“破四旧”时没被烧绝的几块老刻版从老艺人手中淘过来的话,如今被奉为“中国年画鼻祖”的朱仙镇木版年画也许早已消散于历史的烟尘中了。
朱仙镇木版年画源于唐,兴于宋,鼎盛于明清,已有1200多年历史。孟元老在所著的《东京梦华录》里记载:“北宋京都汴梁,已遍设年画作坊,大量印刷木版年画”,“十二月,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桃符及财神、肫驴、回头鹿、马、天行贴子”。
后来开封几经战乱,木版年画便衰落下来。到了明代,开封年画虽然又获复兴,但已逐渐转移到朱仙镇。
朱仙镇木版年画不光老百姓喜欢,连大文人也赞不绝口。鲁迅先生在给版画家刘岘的信中评价:“朱仙镇的木版年画很好,雕刻的线条粗健有力,和其他地方的不同,不是细巧雕琢。这些木刻很朴实,不涂脂粉,人物也没有媚态,颜色很浓重,有乡土味,具有北方木版年画的独有特色。”现在,上海鲁迅纪念馆还珍藏着26幅鲁迅收藏的朱仙镇木版年画作品。
2003年,冯骥才、季羡林、启功等全国百名著名学者发起“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把突破口选定在朱仙镇木版年画上。
2011年,中国木版年画博物馆在朱仙镇建成。目前,该博物馆馆内收藏有明代年画雕版2块、清代雕版23块、民国时期雕版28块,馆内还首批接受到日本友人捐赠的中国清代以来的木版年画1055幅、2块清代双面年画古雕版和相关研究资料。
“人说我画画。
我说画年画。
年画难画年年画,
画不完人生百态苦辣酸甜,
画不尽世间万象善恶忠奸。
财神门神灶王爷,
年画扎根在民间。
一年三百六十五,
天天盼的是过大年;
四季那个秋与夏,
走过冬天,又是春天,
朱仙镇年画传万年。”
年画渗透着老百姓对生活最质朴的期许,作家刘林的这首歌词,唱出了老百姓对年画最质朴的情感,这应是朱仙镇年画得以世代传承的根源吧。
为了宏扬发展民间艺术,一九八六年三月二十五日,成立了朱仙镇木版年画社,调姚敬堂先生任社长。从此姚敬堂苦心挖掘,整理木版年画,整理挖掘出木版年画一百九十八幅,使即将灭绝的民间艺术获得新生。受到三十一个国家的专家、学者、爱好者的好评。辛勤十九年的木版年画抢救工程获得成功。
一九八六年十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美术委员会,在武汉召开的第三届年会上,接纳姚敬堂先生为会员。一九八七年元月,河南民间美术学会成立,被选为理事。一九八七年四月,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研究会成立,被选为会长。一九八七年六月开封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三届代表大会上,姚敬堂先生被选为委员,已连任多界。一九八八年十一月,中国民间木版年画出版研究会,在河北武强县成立,被选为副理事长。
一九八八年十月,撰写之《略谈朱仙镇木版年画》论文,在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第五届民间美术委员会年会上发表。《中国民间工艺》第五期,全文刊载。开封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著作讲评中,荣获三等奖。一九九一年十月,又撰写之《中原民俗度新年》论文,在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第八届民间美术委员会年会上发表,天津《年画艺术》第十三期全文刊载。开封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著作讲评中,荣获三等奖。姚敬堂的著作有《朱仙镇木版年画》。还有全国四个年画社合编的《中国古版年画墨线集》姚敬堂编写朱仙镇卷。又编著《朱仙镇木版年画故事集》,发行后很受国内外欢迎。
姚敬堂毕生心血为朱仙镇木版年画
提起朱仙镇,人们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色彩艳丽、吉庆欢喜的木版年画,而提起朱仙镇木版年画,不得不说的就是姚敬堂。当地人把他和木版年画一样,看成朱仙镇不可多得的“宝贝”。
鹤发童颜、面目慈祥、身体硬朗、十分健谈……这是3月5日,记者见到姚敬堂时对他的第一印象。朱红的大门、贴满木版年画的“窗花”,跟着姚老走进朱仙镇木版年画博物馆,展厅内琳琅满目的木版年画让人眼花缭乱,老艺人正在忙着印年画,空气中弥漫的纸墨香令人陶醉。
作为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主要挖掘整理人,姚敬堂为朱仙镇木版年画重回昔日辉煌倾注了毕生心血,也见证了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起死回生。谈起朱仙镇木版年画,老人如数家珍。
“朱仙镇木版年画,从明朝到现在,消长兴衰不是一句话就能说得完。我家住杨武村,村里的村民基本上都从事木版年画的制作。到上世纪50年代,木版年画被划为‘四旧’,不准生产,所有的作坊、东家、艺人一夜间都收了家伙,散了摊。是改革开放给了木版年画重见阳光的机会。”姚敬堂娓娓道来。
1986年3月25日,是姚敬堂至今记忆犹新的日子。那一天,朱仙镇木版年画社在关帝庙正式挂牌成立。作为社长的姚敬堂,从此开始了20多年的朱仙镇木版年画复兴之路。
“当时的第一反应是寻找老艺人。那时镇上60岁以上的老艺人有11个,请到年画社的有4个。”姚敬堂说,光靠这几个老艺人是远远不够的,得从民间寻找留存下来的老版子才行。
经过多方找寻,他一共找到了53块木版年画版,其中有重样的,不重样的有23块,画面上大多是灶王和门神。这些让姚敬堂欣慰之余又倍感困难重重。如何才能找到更多版样、搜集到更多朱仙镇木版年画的素材成为姚敬堂最关心的问题。他先从一个德国留学生那里得到了现存于德国一家博物馆的30多张朱仙镇木版年画的照片。后来他又专门赶往上海鲁迅纪念馆,通过拍照,从那里得到鲁迅生前珍藏的42张朱仙镇木版年画样本。
1993年,尽管姚敬堂已退休,但他对木版年画的研究一如既往。为了将朱仙镇木版年画这一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瑰宝继承和发扬下去,姚敬堂将自己多年的积蓄都投入到木版年画的研究上。
在许多和姚敬堂一样热爱木版年画人的努力下,朱仙镇木版年画重新以惊艳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2002年10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朱仙镇为中国木版年画之乡;2006年,朱仙镇木版年画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11月,朱仙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一直以来,姚敬堂有一个想法:“木版年画上的故事、素材都源于民间,但现代人却很少知道年画的内容,应该进一步挖掘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内涵,整理木版年画里的故事。”如今他的愿望已变成现实。2010年,由他主编的《朱仙镇木版年画故事集》一经问世就受到中外年画爱好者的欢迎。
朱仙镇木版年画渗透着当地人对生活最质朴的期许,也倾注着许许多多像姚敬堂这样的朱仙镇人的毕生心血。“我希望在我有生之年可以看到朱仙镇木版年画载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于木版年画的进一步发展,姚敬堂满怀期待。
姚敬堂老人的故事
在一座清静雅致的小院里,我见到了年画社第一任社长,姚敬堂老人。姚老先生身板硬朗,满面红光,十分健谈。出生在朱仙镇腰铺村的姚敬堂,从11岁起跟舅父读私塾,一读就是5年。解放后开展扫盲运动时,他被定为高中文化。1986年年画社成立时,因为懂得木版年画,姚敬堂被政府委派到年画社担任了社长。一晃6个春秋过去,到了1992年,姚敬堂退休了。第二年,他被河南省授予民间美术家称号,1996年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授予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尽管人已退休,但姚敬堂对木版年画研究的热中程度却一如既往。为了将朱仙镇木版年画这一中国民间传统工艺瑰宝继承和发扬下去,姚敬堂将自己多年的积蓄都投入到了木版年画的研究上。他不仅跑遍了发掘和整理木版年画,还向港、澳、台地区的专家学者们,介绍宣传木版年画。
几年来,经他挖掘整理,朱仙镇木版年画由原存的104种,发展到124种。姚敬堂准备在有生之年,把这124种年画编成124个故事,并刻印结集出版。这个由姚敬堂编著、艺人张廷旭刻版、王振梅(张廷旭之妻)印刷、85岁高龄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张汀题写书名的线装本《朱仙镇木版年画故事集》(上、下册)已出版了上册,很快便销售了出去,让姚敬堂觉得十分欣慰。
正因为姚敬堂老人对木版年画倾注了毕生心血,谈起朱仙镇木版年画,老人如数家珍。
长按三秒识别关注
编辑 姚 波
世界姚氏宗亲联谊会
展示家族的辉煌历史 助于激励子孙继往开来
自定义html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