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公祭大典将分为欢迎仪式、开道仪式表演、鸣炮奏乐(鸣炮9响,鸣金9响,击鼓34通)、敬献供品(首献三牲、再献五谷、三献百果)、上香酹酒(主祭人盥手、敬香、酹酒)、恭读祭文、焚帛书、乐舞告祭、敬献花篮、舜帝陵碑林竣工揭牌及祭文碑揭碑仪式等流程。届时,将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舜帝陵基金会负责人、舜文化研究会负责人、海内外舜裔宗亲代表、永州市道德模范、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代表等近万人参加公祭。
舜帝是中国上古时代三皇五帝之一,开创了中华道德文明。其首倡的德、孝、仁、诚的道德文化与炎帝所创的农耕文化、黄帝所创的政体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母源。其身体力行的“勤民事、苦忧人”,“只为苍生不为身”的德政实践千百年来为华夏子孙所敬仰推崇。《史记》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祭舜是中华民族共祖认同之始,更是自有国家以来共祭之始。九嶷山舜帝陵作为祭祀朝圣之所,历代香火不绝。
历代祭舜
在古代,祭祀活动既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礼仪,又是一项重大的政治活动。这种祭祀活动,包括祭天、祭地、祭神、祭祖宗、祭先贤诸多方面。舜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自大禹以来,祭祀舜帝就成为祭祀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宁远九疑山是舜帝崩葬之地,理所当然地也就成为历朝历代祭祀舜帝的圣地。在祭祀舜帝的人群中,既有位尊九五的帝王及其派遣的使者,也有各地的地方官员,还有很多不同背景的民间人士。祭舜的内容与目的也不尽相同。有为纪念舜帝诞辰、忌日的。有为告祭某一项大事的,如清顺治八年(1651),世祖福临遣侍读学士白谦允致祭,告亲政;康熙二十一年,遣督捕理事官魏双凤致祭,告平定三藩;康熙三十五年(1696),遣太仆寺少卿王绅致祭,告为民祈福;等等。关于祭舜所用祭品,宋元以前,所载不详。到了明清时期,祭舜规定用太牢(整体牛、猪、羊,其他祭品俱全),由府、州、县地方官陪祭。瑶总率瑶族青年男女百余人敲锣打鼓,盛装列队于五里外,沿途铺以松柏枝叶。祭前要斋戒。举行祭祀时,由10人赞礼。祭祀结束后,乐队32人,舞队64人,载歌载舞,欢庆一番。原来规定每次祭祀用银13两。清乾隆二年(1737),重新规定每次祭舜用银150两。
历代祭舜的大体情况如下:
1、大禹拉开帝王祭舜序幕
《大清一统志》载:“禹南巡,至衡山,筑紫金台,望九疑而祭舜。”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古代文献记载的最早祭舜的帝王,即第一个祭祀舜帝的帝王。
大禹是舜帝亲自选定的接班人,舜帝晚年将帝位禅让给大禹,大禹与舜帝之间的关系自然非同一般。但是,大禹与舜帝之间又有着杀父之仇。禹的父亲叫鲧,因治水失败,被舜流放到羽山,后又派祝融氏将鲧处死。大禹即位后,会不会对舜帝说三道四?如果说三道四,必将遭到舜帝旧臣的反对,对大禹的执政产生不利影响。这就迫使大禹在对待舜帝的问题上始终小心翼翼。后来,大禹南巡来到南岳衡山,在衡山“望九疑而祭舜”,实际上就是一种姿态,表明了自己对待舜帝问题上的态度,确实不失为明智之举。同时,大禹“望九疑而祭舜”,也揭开了中国几千年祭祀舜帝的序幕。大禹祭舜的具体地点在今衡山县西三里之处。他所筑的祭坛叫做紫金台。台为圆形,直径三丈。大禹南巡至衡山,在衡山一带留下了诸多传说。如衡山有“夏禹求简”的传说。衡山之上有大禹石、岣嵝峰、云窑峰、禹王城,以及神禹碑等等。到了唐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诗人韩愈,曾到南岳衡山寻找神禹碑,并有诗记叙其事。
2、秦始皇望祀虞帝于九疑山
秦始皇是典籍记载的第二个望祀舜帝的帝王。《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七年(前210)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十一月,行至云梦,望祀虞帝于九疑山。”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之一。大家知道,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建立起中华民族第一个大一统的秦帝国,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并统一道路,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另一方面,大家可能不知道,秦始皇姓赢,而赢姓是舜帝后裔。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时,南巡来到云梦,就是今天的洞庭湖一带。于是,秦始皇就在云梦举行仪式,向着九疑山的方向祭祀舜帝。他在这里举行望祀仪式的目的,就是告祭自己所创立的丰功伟绩,并祈求舜帝护佑自己。
3、汉武帝盛唐望祀舜帝
西汉时期,各位皇帝都非常推崇舜帝。汉武帝(前156-前87)是继秦始皇之后又一位有着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特别是他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学说成为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正统思想。而传家学说的源头在舜帝,在于舜帝以孝为核心的道德思想。因此,要尊崇孔子、孟子,要推崇传家学说,就理所当然地就要尊崇舜帝。《汉书·武帝纪》:“(元封)五年冬,行,南巡狩,至于盛唐,望祀虞帝于九疑。”这是古代典籍中记载的第三位望祀九疑山舜帝陵的帝王。
4、最早见诸记载的祭舜帝文
南朝宋代,宋武帝刘裕命湘州刺史张邵代为祭舜。正在这时,张邵的好友颜延之出任始安郡太守,来向张邵报到。始安郡治所在今广西桂林,属湘州管辖。因此,张邵要颜延之代他撰写祭文,然后同颜延之一道前往九疑山祭舜,时间为永初三年(422)二月丁丑。在此之前,历朝历代祭祀舜帝的祭文都没有留下来。然而,这一次成了一个例外。由颜延之撰写的这篇祭文,保存在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编辑的《艺文类聚》一书中。这篇祭文,成为保存下来的最早的祭舜帝文。
5、第一个遣使祭舜的皇帝──唐玄宗
在唐代以前的文献典籍记载中,帝王祭舜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由帝王亲自祭祀,如大禹、秦始皇、汉武帝等,他们都是自己向九疑山方向进行望祀。第二种形式,就是帝王或朝廷命地方官代祭。如前面所说的宋武帝命张邵代为祭舜。
到了唐玄宗时期,这种状况有了改变,帝王或朝廷祭祀舜帝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这就是由帝王派遣朝廷大臣,带着皇帝认可的祭文,到九疑山祭祀舜帝。开元年间(714-740),唐玄宗派名相张九龄到九疑山舜帝陵祭祀舜帝。张九龄(678-740),唐玄宗时大臣、诗人。这是皇帝遣官祭舜第一次见诸记载,开皇帝遣官祭舜之先河。从此以后,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效法唐玄宗,派遣朝廷大臣到九疑山祭舜。
6、朱元璋定制国祭舜帝陵
朱元璋与舜帝有着基本相同的经历,从一介平民登上了天子宝座。洪武四年(1371),朱元璋亲制御祭文──《祭陵祝文》,遣翰林编修雷燧到九疑山祭舜。朱元璋亲自写的这篇《祭陵祝文》,可以说是见诸记载的由皇帝自己亲手撰写的、最有特色的祭舜帝文。这篇祭文的文辞虽然不是那么华丽,但却充分体现了作为布衣天子的朱元璋的特色,说的是实在话,有着非同一般的朴实感情与人格魅力。特别是这篇祭文的开头几句是这样写的:“朕生在后世,为黎民于草野之间。当有元失驭,天下纷纭,乃乘群雄大乱之秋,集众用武。”这样的写法,若非朱元璋本人,谁有这个胆量!
由于朱元璋十分重视对舜帝的祭祀,并亲自撰写《祭陵祝文》,明代祭祀舜帝蔚然成风。此后,凡遇国家大典、大事,朝廷都遣官来九疑山祭舜,成为定制。从《宁远县志》和《永州府志》的记载看,明代一共御祭舜帝陵15次,其中可考者13次。
7、祭舜次数最多的清王朝
清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的封建王朝。清王朝建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必须取得占全国人口85%以上的汉民族的认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清王朝的统治者认同和接受汉民族的文化。秦汉以来的几千年时间里,汉民族文化的主流就是儒家思想。而儒家思想的源头是舜帝思想以及由此发展而成的舜文化。要认同和接受汉民族的文化,就必须认同和接受儒家思想及其创始人孔子、孟子等先贤,就必须认同和接受儒家思想的源头──舜帝及其思想。这样,就迫使清王朝的统治者们清醒地认识到,要巩固自己的统治,他们必须尊崇汉民族的先哲先贤──从三皇五帝到孔孟等,此外别无选择。
正是基于上述现实与认识,清王朝从入主中原的那一天开始,就十分注重尊崇舜帝等先哲先贤。顺治八年(1651),遣侍读学士白谦允到九疑山致祭,向舜帝报告自己已经亲政,成为清王朝第一位遣官祭舜的皇帝。
康熙六年(1667),遣宗人府丞高珩到九疑山致祭,告亲政。成为清王朝第二位遣官致祭的皇帝。此后,康熙皇帝还多次遣官致祭。如康熙十一年(1672),遣督理事官魏双凤致祭,告平定三藩。终康熙一朝,遣官致祭达九次之多。从康熙到宣统等十一位皇帝,无一例外都遣官致祭九疑山舜帝陵。据记载,清王朝十二位皇帝一共遣官祭舜达45次之多。在清王朝中,遣官致祭次数最多的是乾隆,达12次。清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宣统,也于宣统元年(1909),派遣永州镇总兵张庆云到九疑山祭舜,报告宣统皇帝即位的事,是中国最后一个祭舜的皇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零星的、小规模的祭舜活动虽然从未间断,但是真正由地方人民政府正式组织祭舜活动,则始于2000年清明节由宁远县人民政府组织的社会各界祭舜典礼。此后,2000年9月9日、2006年9月25日,永州市人民政府先后两次举办祭舜活动;2005年9月15日、2009年9月27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先后两次举办祭舜大典。
除了官方祭舜,包括帝王祭舜和地方官员祭舜,大量的祭舜活动是非官方的,或者说是民间的祭舜。有记载的最早的非官方祭舜者,是东汉末年在文学家、书法家蔡邕到九疑山祭舜,并写下《九疑山铭》。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非官方祭舜活动,是2005年9月15日,由湖南省九疑山舜帝陵基金会、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联合举办的祭舜大典。
九嶷山舜帝陵
舜帝陵位于宁远县城南三十公里处的九疑山,是中华民族始祖“五帝”之一——舜帝的陵庙。舜帝陵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分为两个自然院落,九个单体建筑,从外入内有玉带桥,仪门、神道、山门、干门、拜殿、正殿、寝殿、左右厢房、左右碑房和碑廊,三面宫墙环绕;气势恢宏,结构严谨,是我国始祖陵中最高最大的陵,被称为“华夏第一陵”。
追溯渊源
据《史记》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宁远境内的九嶷山是始祖虞舜的藏精之所。毛泽东曾咏诗“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九嶷山位于湖南永州宁远县境内,又名苍梧山。《水经·湘水注》载有"九嶷山盘基苍梧之野,峰秀数郡之间,罗岩九举,各导一溪,岫壑负阻,导岭同势。游者疑焉,故曰"九疑"。可见,是因游人望着九座相似的山峰不胜疑惑,此山才命名为九疑山(九嶷原作九疑)。九嶷山最高峰是舜源峰,因与舜帝的传说有关且舜陵、舜庙均在舜源峰下而得名。此外九嶷山还有娥皇、女英、桂林、杞林、石城、石楼、朱明、箫韶八峰。九嶷山素以神、奇、秀、古著称,风光奇丽,岩洞神奇,古迹众多,奇山秀水是其特色,其中九峰最为出名。
舜是开创中华民族人类文明的五帝之一,道德文化的创始人,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中浓墨重彩,重点记述的杰出始祖。舜帝驾崩苍梧之野长眠于九疑山,他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影响了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人,古人称尧舜时期的社会为“舜日尧天”,孟子说
“人皆可以为舜尧”,毛泽东则借喻“六亿神州尽舜尧”。自大禹南巡至衡山,筑紫金台恭祀舜帝起,4000多年来,人们对这位杰出的人文始祖崇祀不断,绵延至今。
舜帝名重华,号有虞氏,故也称虞帝,相传他是黄帝的九世孙,为五帝之一。据《史记》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具体地点,一说在女英峰下,一说在三分石,已无从考究,但有关舜帝的传说和遗迹在九疑山有很多却是真的。
重建始末
据《九疑山志》记载,最早的舜庙建于夏朝,地点在大阳溪,白鹤观前。第二座舜庙建于秦代,旧址在玉琯岩旁,2000年该遗址被发现,01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02年经省文物考古所勘探试掘,确定占地面积3.2万平方米,叠压文化层最深处约3米。遗址南北狭长,五进,九开间,完全符合古代帝陵“九五之尊”的体制。现在的舜帝庙是公元1371年(明朝洪武四年)由玉琯岩搬迁而来,位于舜源峰北麓,坐南朝北。
如今的舜庙为上世纪90年代重建,共斥资近三千万元,于99年落成。新建成的舜庙占地600余亩,坐南朝北,庄严肃穆,这是国内唯一的舜帝陵墓。陵庙为仿清式,两重院落,四进建筑,由神道、午门、拜殿、正殿、寝殿和陵山(舜源峰)组成。
舜帝陵从1995年抢修重新开放以来,一直是海内外游客、炎黄子孙朝拜祭祖的“圣地”,并被列为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紫霞岩,又名“重华岩”,位于九疑山风景名胜区舜源峰西南一公里。“重华”是舜帝的名字。四千多年前,舜帝南巡,曾游此岩,因而得名。每当雨过天睛,阳光覆照,岩壁上闪射出紫色的霞光,所以后人称之为紫霞岩。紫霞岩分内岩和外岩两部分。外岩雄伟壮观,内岩幽深敞阔。岩洞游程1556米。洞内各种钟乳石似人似花,象鸟象兽,岩内有一条“九曲银河”蜿蜒盘旋,将此景观串连一体;自唐代以来,岩内就留有元结、沈绅、蒋之奇、寇准、宋之问、李少白、何大斌等名人骚客的石刻墨迹,明代大地理学家徐霞客游九疑山时曾在此岩“炊粥就碗”三天四夜。
舜源峰猴山位居“九疑山”之首,乃华夏始祖舜帝的崩葬之地。峰上野猴成群,花果遍地,奇树、怪石、亭阁相映成趣,巧夺天工,加上珍稀动、植物众多,空气负氧离子含量高,不仅是天然的“珍稀动、植物宝库”和“森林氧吧”,还有中国“第二花果山”之美誉。
舜帝陵
庙前广场东侧,有手书“九嶷山舜帝陵”汉白玉碑一块,北边是长长的神道,两旁并立石人石兽,神道尽头建三桥,横跨九嶷河。对面有山峰矗立,秀丽端庄,丰腴俊美,与舜源峰遥望,相传为娥皇峰。西北不远,又有一峰,清秀挺拔,亭亭玉立,这就是女英峰了,两旁还有小山,叫美女峰和梳子峰,据说是女英的侍女。娥皇女英两峰并峙,脉脉含情,似与舜源峰相偎依,不禁使人想起二妃的凄美的传说。有诗道:“云际两峰立,相传是二妃。山山朝帝寝,树树带春晖。有泪洒斑竹,无人尚举衣。依稀松柏里,还见彩鸾飞。”
进了午门,左右有钟楼,东西设厢房。迎面就是拜殿,陈列了九疑山地形模型和一套仿古铜编钟在内,三面墙上有刻书,古文隶体,介绍舜帝生平及业绩。
拜殿之后是陵庙的主建筑——正殿,气势宏伟,庄严肃穆。殿前东北有“抚瑶颂”碑一块,高约3米,为明万历四年(1576)立。大殿四周,古木参天,据《九疑山志》载,庙旁原有香杉十五株,入夜,其稍常见亮光,称“天灯”,可惜杉树皆已老死。今距舜陵15里的将军庙,仍有香杉四株,枝干粗大,须三人合抱。香杉为九嶷三宝之一,虽形与一般杉树无异,但其皮色较深,针叶较细,木质也较普通杉木坚韧,扣之作铜铁之声,去皮,则有芳香如檀,故名香杉。邑人李郃有《咏舜庙古杉》一首:“总负亿年质,高临千仞峰。贞心欺晚桂,劲节掩寒松。任彼风飚折,挺然霜雪冲。茎凌霄汉表,根蟠龙窟中。仙客频栖舞,良工何渺逢。枝头连理翠,拥护圣神宫。”郃(808—873),字子玄,号西贞,下灌人,唐太和二年(828)举贤良方正,擢进士第一,为湖广首位状元。现仅在大殿西北存古柏一棵,虽历经千年风雨,仍苍翠满枝,被尊为神树,枝上挂满祈福绸带。
正殿内有舜帝铜像一尊,只见他正襟危坐,右手持剑,气宇轩昂。铜像背后为万山朝舜图画,其景在下灌东南,灌溪仙境景区内,极目远眺,但见山势逶迤,如屏如障,绵延数十里,且山山皆向九嶷,故有“天下万山朝九嶷”之说。背面有“二妃图”,图中娥皇女英抚竹而泣,竹枝尽斑,左右书屈原《湘君》诗:“帝子降兮北渚,目渺渺兮愁予,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为隶体。正殿四周的护栏上,刻着九疑风光、舜帝传说和历代名人与九疑的故事,都有文字说明,简单扼要。
出了正殿,拾级而上,就到了寝殿,为一敞开式建筑,紧邻舜源峰,正中为“帝舜有虞氏之陵”碑,相传是汉徐俭所立。祭舜,历代皆有之,明洪武年间,定下了三年一大祭,一年一小祭的规矩,沿用至今。大祭由朝廷派钦差或大臣,亲奉诏书来舜庙祭奠,小祭则由当地县令和地方生员陪同完成。寝殿下方,左右设碑廊,陈列从清朝到民国的祭碑32块,其中何绍基的“谕祭文”,被誉为书苑珍品。2000年9月9日,永州6万多干部群众和来自中央、省直有关部门的领导,以及美国、泰国、和台湾、香港地区的舜裔宗亲代表在舜陵隆重集会,公祭舜帝,规模空前。
长按三秒识别关注
编辑 姚 波
世界姚氏宗亲联谊会
自定义html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