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带着姓氏去寻根
沧浪客姚霏
但凡中国人,终其一生,被人问得最多的一句话,毫无疑问就是——“你贵姓?”
原因无他,寻根问祖,追本溯源,乃是华夏文明亘古不变的基因,或者换言之,这根本就是中华名族的天性。在这个意义上,由于姓氏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史,因而成为了打通古今交流通道的最好载体。而研究、探索和解读姓氏以及依附于姓氏的文化、详解与每个中国人都切身相关的姓氏符号、道尽千年百姓往事的《钱文忠解读百家姓》甫一出版,就掀起了一股巨大的中华民族寻根之热潮,被誉为是“一部中华文明的血脉史”,也就顺理成章了。
其实,姓氏的本初,只是一个把个体从氏族群体里区别出来的符号,并没有特殊的含义。但在华夏神州,经千百年的承袭和流变,事实上已经被历史和文化赋予病积淀了极其深厚的内涵和外延。用钱文忠教授的话说:“姓氏对于中华民族极其重要。《百家姓》汇聚的不是一般的汉字,而是作姓用的汉字,这就不一样了。以家族为中心、视血缘区别亲疏,乃是中国传统的核心价值之一,是全民族的重要信仰。”
的确,从纵向看,成书于北宋初期的《百家姓》,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之所以能与《三字经》和《千字文》并称“三百千”,成为自此之后历代中国的三大传统蒙学读物之一,恐怕也正因为“姓氏”已经成了全民族的重要信仰,选择《百家姓》来为幼儿启蒙,也正是为了从小对孩子进行传统价值观的教育。否则,《三字经》、《千字文》的字句编排都有教诲的意义,而《百家姓》则没有——虽说《百家姓》也是四字一句,格式整齐,合辙押韵,却只是把几百个姓罗列在一起而已,不考虑姓之大小、古新,并无规律可言,更没有什么微言大义可言——它又怎堪“启蒙”之大任?
而从横向观察,我们很容易发现,世界上迄今未见任何一个民族能像中华民族那样,把姓氏看得比什么都重。关于这一点,姑且不从“光大门楣”和“人过留名雁过留声”等俗语的深处去分析,但听一句其他民族永远也不可能弄明白的“狠话”就可知端的:“别忘了自己姓什么!”
那么,您贵姓?浅表地看,这只是一句简单的问候语。但若深究,你会发现,这句短短的问候,与英语的“Wo Are
You?”一样,赫然竟是一句深不可测的“天问”——你是谁?——在汉语言的语境里,它甚至直接隐含了人类其他两大永恒追问的内容,即:你从哪儿来?你将到哪儿去?——我之所以言之凿凿,是因为炎黄子孙的每一个姓氏,都有自己的前世今生,都有自己的来龙去脉。
《钱文忠解读百家姓》正是这样一本书,它立足于人们“寻根问祖”的情怀,对每一个姓氏进行一次系统的解读。作者按照《百家姓》中504个姓的先后顺序,“赵钱孙李、周吴郑王”逐个解读,为各姓氏追踪溯源,梳理每一个姓氏的第一得姓始祖和得姓渊源,给出“我从哪里来、我的根在哪里”的历史解答。其中的每一次解读,都是引领着人们进行一次不同寻常的寻根之旅。
当然,众所周知,钱文忠教授乃是央视重磅推出的学术明星之一,这些年,他曾经在《百家讲坛》主讲过《玄奘西游记》、《三字经》、《弟子规》等。《钱文忠解读百家姓》一书,也是由他在央视《百家讲坛》的同名讲座演讲稿整理而成。四字一讲,共21讲,此书涉及《百家姓》中前80个姓的起源和演变、迁徙路线,以及各个姓的文史典故、名人轶事。也就是说,如果“内容信息量大,知识面广;语言风趣幽默,通俗易懂”是其最大优势,令人不忍释卷的话,那么由此而派生的“细节失真、流于浮滑”等劣势显然也一样容易遭人诟病。
但,我们或可借陈道明在电影《唐山大地震》里的一句台词“你今天干嘛穿得‘周吴郑王’啊”来质疑:研读国学的著作,就非得“周吴郑王”吗?陈道明说这句话时,“周吴郑王”的意思近似于现在日常的习惯用语“人五人六”。而让人们读懂《百家姓》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不数典忘祖。这固然是一桩郑重得近乎庄严的事情,断不可轻佻浮华。但我觉得,若因此就“周吴郑王”,却更令人生厌。
不是吗?你以为您贵姓啊!事实上,就像谁都知道《三字经》的头两句“人之初,性本善”一样,凡我华夏子孙,大概没有不知道“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出自《百家姓》。但也正如钱文忠教授所说:“今天能够接着‘人之初,性本善’而随口道出《三字经》前十句的人,恐怕不会很多;就《百家姓》而言,除了‘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以外,还能对它有所了解的人,或许也是很少的吧。”我们今天面对传统的东西,正普遍遭遇着“假熟悉真陌生”的困境。“假如我们认识到,《百家姓》实际上乃是一部中华姓氏文化的索引,504个姓氏虽然只占了中华民族两万多个姓氏的微不足道的极小部分,却都是引领我们中华子孙走向姓氏文化巍巍殿堂的津梁路径,那么,我们就能够深入中华姓氏文化的堂奥,感受到它的无穷魅力,体悟出《百家姓》的传统价值和现代意义。”(钱文忠语)诚哉斯言!
《钱文忠解读百家姓》出版后,有家长发帖称,自家孩子因此询问自己姓氏的渊源,此书增加了他们家族之间的亲情。还有学者认为,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钱文忠解读百家姓》通过对每一个姓氏的寻根问祖,对于增强海内外华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我看来,此书所展现的,是中国传统姓氏文化由古到今的历史流变,表现了中国人以家族为纽带薪火相传的文化沿革,只不过,经由钱文忠先生的言语和文字,它所营造的“华夏各族是一家”
的文化氛围,更为温馨而已。
那么,钱文忠教授自己又是怎么说的呢?
为什么我们都是炎黄子孙
浪客:您自己觉得,纸质版的《钱文忠解读百家姓》与你在《百家讲坛》上的讲稿,有什么差异呢?
钱文忠(以下简称“钱”):主体框架与讲座内容是一样的,但在语言上进行了润色,把完全的口头语变成了书面语,还增添了许多讲座中因为时间关系未能展示给大家的关于姓氏的小知识和名人趣闻。
浪客:此前各种对《百家姓》解读的书已经很多,你的解读有何不同?
钱:原有的百家姓研读著作多是就姓论姓,介绍每个姓的基本知识;而本书的外延很广,既有宏观的姓氏文化,如改姓的几种情况、中华姓氏的来源等等,还借说姓氏讲了很多历史文化及传统礼仪的知识。
浪客:你解读《百家姓》,基本的材料来源于哪里?是查阅《通志·氏族略》这样的原始典籍还是整理网上的资料?
钱:各个姓的主要线索是网上的知识,然后对照《通志·氏族略》《中国姓氏大辞典》等原始史料或工具书进行了查证核实,涉及到历史人物或典故时则参考了“廿四史”里的记载。
浪客:这次解读《百家姓》与此前解读《三字经》、《弟子规》相比,是简单了还是困难了?原因是什么?
钱:应该说是困难了。《百家姓》虽然只有区区几百个姓,但姓氏包含的文化内涵太深厚和博大了,我也不是万事通,因此很多细节我需要去一一查实,并转换成读者能听懂的语言表述出来。比如关于一些姓氏之间的传承关系、某个姓的迁徙路线,都要查阅好多资料才能确定。
浪客:与其他的国学经典相比,《百家姓》的教化意义似乎没有那么大,那您为什么还要选择来讲它?
钱:在中国的传统社会理,家族血缘观念是很强烈的,强调的是一种归属感、认同感,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变迁,这种观念正逐步动摇,很多人都“数典忘祖”。为了唤回人们的对家族的认同感,多一些传承感,我觉得《百家姓》还是值得一讲的。此外,通过讲解《百家姓》,也可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因为通过了解这些姓氏的起源发展,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我们都是炎黄子孙。
信仰空虚与“国学热”无关因果
浪客:在您写完这前80个姓之后,有没有产生什么新的想法,并有可能在下一部中补充进去?
钱:还是有一些想法的,比如是不是可以在某些姓的著名郡望、有名的家族上多花些笔墨,还有,是不是可以配上姓氏迁徙的路线图,让读者看着更清晰。
浪客:我们知道,您第一次上《百家讲坛》讲的是《玄奘西游》,后来怎么想起开始讲《三字经》这样的“蒙学经典”了呢?
钱:“三百千”之所以成为蒙学课本,自有它的道理,比如有着语言精练、内涵丰富的优势。中国的传统文化既然有了很大的断裂,为了重新拾起,从这些给孩童启蒙的典籍入手,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因为毕竟“三百千”里讲的都是最为浅显的传统知识。
浪客:您如何看待《百家讲坛》这种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式?
钱:所谓的“中国传统文化”,其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对于习惯了白话文的现代人来说,其表述方式是相当艰涩难懂的。而《百家讲坛》考虑到这一矛盾,精选一些浅显的、当代人更感兴趣的传统话题,请一些业内的学者、专家予以通俗易懂的解读,我觉得是从实践出发的,是实事求是的,是功德一件。
浪客:姓氏对于当代人的影响远没有过去那么重要了,比如有的小孩不再随父姓,而随母姓,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钱:这是必然的,随着西方文化、商业文化等的冲击,女权主义也在中国有了市场,人们的个人意识越来越强烈,以后出现某人既不姓父姓也不姓母姓的情况也未可知。这种趋势有利有弊,好处是人们少了些束缚,人格更加独立,思维更加开放,利于社会的创新进步;坏处同样是因为少了束缚,有的人可能会变得更加没有敬畏之心。
浪客:与姓氏密切相关的一种传统是宗族文化,宗族在过去的乡村社会中起到了教化、救济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在的宗族文化逐渐式微,您觉得在当代乡村治理中我们可以从宗族文化中吸取那些有益的经验?
钱:宗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在过去对乡村社会的稳定是有很大作用的。宗族文化中的尊老爱幼、与邻居和睦相处、扶贫助学等传统美德到现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比如,在基层农村中很多事情单靠法制,并不能够得到圆满解决,就可以从这些宗族文化中寻求破解之道。
浪客:当代中国人普遍的一种感受,就是精神上的焦虑感,信仰上的空虚感,而这几年又兴起了一股“国学热”,您觉得这两种现象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吗?
钱:应该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吧。国人精神上的失落是一件事,与所谓“国学热”的兴起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后者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商业现象。国人并没有主动去古代典籍里寻求答案,是被动接受的。
我只求自己问心无愧
浪客:您觉得最应该接受蒙学教育的是哪些受众呢?是大人居多还是孩子居多?
钱:从长远来看,当然是孩子居多,毕竟他们是未来嘛;但从紧迫性上来说,还是成人更有必要。当然了,这也许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传统文化里精华部分的复兴,也不是靠读几本蒙学经典就能解决的。
浪客:你最近在读哪些书?对于普通读者,在阅读上你有什么建议?
钱:我看的书都很杂。要说阅读建议,有一点不得不说,就是那句话,“尽信书不如无书”。书固然是精神食粮,但真正的感悟还是应该从生活中来,从实践中来。
浪客:上大学时,你学的是梵文巴利文那些冷门生僻的专业,因为你有浓厚的兴趣,现在从事的文化研究工作,肯定也是你所乐意的。但是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有时候兴趣和养家糊口的现实需求是矛盾的,你觉得他们该如何应对?
钱:这种困惑确实存在。从务实的角度,对于那些家庭背景一般的年轻人来说,我建议先求得生存,再去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问题。如果真的下定决心搞学术了,就要有甘于清贫一段时间的心理准备。
浪客:你曾经说过,传播国学“最大的困难是如果按照《弟子规》《三字经》的标准培养出来的孩子,到社会上90%是吃亏的。”对于为人父母者,到底该按什么样的标准教育孩子呢?
钱:我多次澄清过了,这仍然是媒体断章取义的结果。我的原意是:您所引述的那些话所反映的情况,恰恰是我们教育缺失的结果。这个时代和社会固然有很多不足之处,但有些东西还是要坚守的。在这些蒙学经典的利用上,父母切不可全盘不加取舍地灌输给孩子,有些内容要结合现实加以解释,让孩子理解的更为全面。
浪客:经常听到有人用“世风日下”“道德坍台”来形容现在的社会,您觉得世风已经“日下”到这种程度了吗?您所普及传播的这些以蒙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对于社会风气的扭转,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钱:对于现在的世风如何,我不好做评判,我对这些传统文化的传播只是在尽我的心而已,至于其效果如何,这不是我所能把握的。在这方面,我只能求得自己的问心无愧就好。
浪客:姓氏文化对于当代人来说还有什么意义呢?
钱:姓氏文化对延续中国的家族血缘观念、对唤回人们的对家族的认同感和传承感有重要的意义。
浪客:有继续上《百家讲坛》的打算吗?比如,继续解读《菜根谭》《颜氏家训》之类?
钱:这个,现在还很难说。
2013年8月31日于昆明西坝坊
————————————————————————————————————
1、《钱文忠解读<百家姓>》钱文忠
著/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年5月出版/定价38.00元
2、作者简介:钱文忠,1966年6月出生,籍贯江苏无锡。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梵文巴利文专业,师从季羡林先生。大学一年级起,开始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获“季羡林东方学奖学金”一等奖。1980年代中期,留学德国汉堡大学印度与西藏历史文化学系,主修印度学,副修藏学和伊朗学。1990年代,居家自修文史之学五年。1996年,入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任教。现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文化书院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电影学院客座教授,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儒藏》精华编编纂委员会委员。著作有《瓦釜集》《末那皈依》《季门立雪》《天竺与佛陀》《国故新知》《人文桃花源》《玄奘西游记》《巴利文讲稿》,译作有《绘画与表演》(合译)、《唐代密宗》、《道、学、政》,另有资料编集与古籍整理十余种,发表各类论文一百余篇。
沧浪客姚霏
80年代崛起的先锋文学作家群中,姚霏不是唯一的被忽视者。但肯定是最不该被忽视的作家之一。他从1982年起,就在《萌芽》、《人民文学》、《北京文学》、《福建文学》、《上海文学》等刊发表了《城疫》系列和《红宙二题》、《学院六人图》、《被同情的人》、《烧炭老人》等等百余万字的中短篇先锋小说,独步于中国文坛,是那个时代中国“先锋小说”最重要的代表作家之一
长按三秒识别关注
编辑 姚 波
世界姚氏宗亲联谊会
自定义html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