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茶叶里的书呆子 壮心不已笔耕不止姚国坤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各地祭舜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茶叶里的书呆子 壮心不已笔耕不止姚国坤

转载 姚彬2021/11/19 12:38:22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微信公众号 作者:世界姚氏文化 60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茶叶里的书呆子 壮心不已笔耕不止姚国坤
—记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姚国坤

来源

《茶博览》8月刊





  红色八角帽,时尚小马甲,他打破了我们心中老专家沉闷的形象。可爱、新潮,是大家对他的第一印象。
  他做茶叶科研,多次赴外国调研、讲学,足迹遍布各地。
  他埋头著书,被授予“80年代以来有重大贡献的科普作家”称号,浙江省政协原主席、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刘枫赞其“茶事春秋五十载,著书立说六十部”。
  5年大学攻茶,36年搞茶叶科研,18年宣传茶文化。
  他说,我这一生都没有离开过茶。
  浸在茶叶里的书呆子
  清晨5点多,7月的杭州天已经大亮;三十七八摄氏度的高温,此刻还酣睡在和煦的清风和悦耳的鸟鸣里。
  在拂面而来的凉爽里,姚国坤照常起床,穿过堆满客厅的茶叶、茶具,在10来平方米的书房里坐下,用紫砂茶杯泡好茶,打开电脑,开始码字。
  每天至少码上2000字,是多年来雷打不动的习惯。
  刚刚完成一部50多万字的《茶文化通史》,姚国坤又马不停蹄地开始了新书《中华茶史——现当代卷》的写作。
  姚国坤与书,天生有着扯不断的情缘。
  学生时期的姚国坤酷爱看书,看过一遍的书,就能过目不忘。姚国坤能在学业上一直保持着优异的成绩,这个“天赋”,功不可没。大学时,姚国坤各科成绩依然名列前茅,唯独刚刚接触的俄语,是一道跨不过去的坎。一次,扎堆在课外书里的姚国坤无意中看到了文章《波士顿倾茶事件》,俄英双版的。作为世界茶叶史上的重大事件,姚国坤津津有味地把文章读完了。巧的是,那一次的俄语考试正好考到了《波士顿倾茶事件》。因为之前看过翻译,这一次俄语考试,姚国坤考得出奇地好。
  “我看的书很杂,什么书都爱看。”大学里的30多门功课,姚国坤是全优(90分以上)。姚国坤把这成绩归功于自己平时爱翻课外书。
  而姚国坤真正开始写书,是从1984年开始的。
  当时,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要编一部《中国茶树栽培学》,做了20多年茶叶科研的姚国坤,被临时抽去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做了一年的责任编辑。在这一年时间里,姚国坤给出版社的人讲种茶,讲喝茶。书定稿后,出版社的人趁热打铁,邀姚国坤写一本《饮茶的科学》,教大家如何科学饮茶。于是姚国坤便接下了这活。翻阅了很多茶叶相关的文章,再结合自身扎实的茶叶知识,《饮茶的科学》一出版就成了畅销书,连印5次,并从大陆火到了香港和台湾。
  自此之后,写书变得一发而不可收。
  1989年,姚国坤编著了中国第一本茶文化专著《中国茶文化》,总共出版9次。之后完成了“茶文化三说”:《图说浙江茶文化》、《图说中国茶文化》和《图说世界茶文化》。主编了“三教茶文化”:《茶与儒教》《茶与道教》和《茶与佛教》。除此以外,还编写了《中国茶文化遗迹》、《图说中国茶》、《饮茶习俗》、《中国古代茶具》、《茶圣•茶经》、《饮茶健身全典》、《西湖龙井茶》、《中国名优茶地图》、《茶文化概论》、《名山、名水与名茶》等著作。
  “现在,我写的书已经有70多部了。”而这个数字还在继续增长。
  如今,78岁的姚国坤还要经常出差考察、讲学。每次出差,电脑必定随身携带。“有时候在外面就呆一晚,我夫人就会说,电脑就不用带了吧。”但姚国坤总是坚持带着电脑。没有行程安排时,他就一个人呆在房间里,看书,写书。
  “我就是个书呆子!不写书,总觉得把时间流失掉,可惜!”姚国坤认真地说道。
  一生没离开过茶
  “我夫人一直说我的生活很清苦,每天除了研讨茶事外,就是写书看书,还有喝茶。”但能终日与茶、书为伴,姚国坤显然乐在其中。
  “我的生活确实很枯燥,一不抽烟,二不喝酒,不懂搓麻将,不会打老K,又很少娱乐,就是喜欢茶,事茶、写茶、说茶、颂茶、品茶,几乎占据了我生活的全部。”
  而姚国坤与茶结缘,简单而又自然,既不是继承家族的衣钵,也没有那么多的阴差阳错。
  1937年,姚国坤出生在余姚一个农民家庭。其伯父是当地名人,武术功夫十分了得,曾在赫赫有名的武术高手霍东阁(霍元甲之子)门下任过武术总教练,抗战结束后在当地著名的余姚中学任教。伯母毕业于广东女子师范专科学校,在余姚一所颇有影响力的小学任校长,还担任过余姚市人大代表。伯父家的3个儿子也都是大学毕业生。受伯父一家的影响,姚国坤父母希望他能就读工程、医学之类的专业,将来能到技术性强的部门工作,能像伯父、伯母那样受人尊敬。
  而小小年纪的姚国坤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却有自己主见,毅然选择了小众的农业,并以优异成绩考入了浙江农业大学(今浙江大学)茶学系。由于成绩优秀,姚国坤一直担任茶学系学生会主席,并于毕业后留校任教。
  1964年,姚国坤进入中国茶叶科学研究的最高殿堂——位于杭州的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工作,开始了长达30多年的茶叶科研。其间,姚国坤曾任科技开发处处长、硕士研究生导师、茶树栽培学科带头人,曾主持过部、省级重点课题6项,取得8项科研成果,获得过国家级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因在茶学方面作出重大贡献,他受到国务院表彰,颁发奖励证书,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还因为家乡余姚市茶业发展作出贡献,被余姚市人大授予“乡贤楷模”称号,在余姚籍文化人中,受此殊荣的只有姚国坤和余秋雨两位。对此,姚国坤特别珍惜,表示在有生之年,要多多为家乡效力。
  姚国坤多次出国调研考察茶产业,进行茶文化交流,而他最津津乐道的是在马里共和国(西非一个国家)工作的那段日子。
  那时,马里100公顷的法拉果茶场引进了浙江的灌木型优良茶种,并提出了100公顷茶园产100吨茶叶的目标。但由于当地气候炎热,再加上茶园管理粗放,茶树生长迅速,长成了2米高的“巨树”,采茶十分困难,100吨的茶叶目标遥遥无期。
  1972年,姚国坤赴马里进行技术援助。通过调研,姚国坤提出了解决方案:一要重新塑造树型,改善采茶条件;二要改良当地贫瘠土壤,提升肥力水平。姚国坤将茶树的树干剪至80公分;并将草和牛粪混合在一起发酵,制造“沤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改善土壤的保水特性。
  一开始,当地人,甚至随行的专家组长都不看好姚国坤的做法,但40多天过去,随着茶树逐渐焕发新的生机,所有人的疑虑也都烟消云散了。
  在马里呆了两年七个月,姚国坤终于凭借自己的知识和技术,以103吨的产量帮助马里超额完成了“双百指标”,受到了中国驻马里大使和当地人的称赞。也因此,姚国坤成了马里农村发展部的顾问,并在马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我是马里中共党员呢。”每每讲起在马里的故事,姚国坤总要风趣地加上这么一句。
  1975年回国后,新华社记者专程从北京赶到杭州采访姚国坤,文章《在马里工作的日子里》刊登在同年8月《人民日报》第一版上,这在当时是非常高的一种荣誉。
  1982年,姚国坤又出使巴基斯坦考察种茶和建立国家茶叶实验中心可能性。在此基础上,终于在曼赛拉地区又获得种茶成功。
  1995年,姚国坤为时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的王家扬工作,共同宣扬茶文化,从此正式从茶叶科学转向了茶文化研究。
  “我这一生,没有离开过茶。”姚国坤只用“茶”这一个字,总结了自己走过的几十年。

  姚国坤在宁波参加茶事活动期间,和茶人王祖文(左二)粱婷玉(左一)以及本刊记者姚佳文(右一)合影

摄/足奚

  茶,只是因为喜欢
  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学院副院长、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世界茶文化学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每一个头衔,都凝聚着姚国坤为茶奋斗所洒下的汗水和心血。
  50多年来,他参加过10多届在中国、韩国、马来西亚等地举办的“国际茶文化研讨会”,3次去日本参加“世界茶叶大会”,几十次在海内外参加国际性的茶及茶文化专题学术研讨会。此外,他还多次赴日本、韩国、巴基斯坦、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作专题学术报告,开展茶及茶文化学术讲座,进行茶文化学术交流。
  2004年,韩国一所大学以净18万人民币的年薪聘请姚国坤留韩做教授,被姚婉言谢绝。“我也一把年纪了,经不起折腾了,还是留在国内,能发挥更多的作用。”虽然精神依旧矍铄,但频繁的出差还是给这个年近耄耋之年的老人造成了一定的负担。“我现在很矛盾,再像以前那样经常出差,身体吃不消;可若推掉一些邀请不去,人家又会说你摆架子。”表面的光环之下,总是藏着很多冷暖自知的艰辛。
  提及家庭,风趣幽默的姚国坤瞬时开始哽咽:“我欠我夫人太多了。”
  为了茶事业,过去姚国坤有超过一半的时间不在家,甚至连夫人临盆,他也没能陪在身边。姚国坤两个孩子,那时全靠夫人一边工作一边照顾。我家住卖鱼桥,她上班在岳坟,“下班后,夫人就蹬着自行车去两个孩子所在的小学,先接上一个,载到半路的黄龙饭店放下,再回去载另一个……”忆起夫人当时的艰辛,时至今日,姚国坤仍然深有感触。
  纵使再辛苦,茶,姚国坤依然坚持做下来了。即使现在,整个人还是绕着茶在不停地转,忙得不亦乐乎,姚国坤却始终甘之如饴。“现在还在调研、写书,不是为了钱,只是因为喜欢茶。”
  可爱&暖心
  一顶红色八角帽,一副眼镜,再加上一脸的笑容可掬。两三分钟时间,姚国坤便活灵活现地呈现在了一位日本老太太的笔下。一次为日本朋友讲课,下课后,这位漫画家把课上画的漫画送给了姚国坤。
  姚国坤在日本极受欢迎,先后十几次赴日本讲学,几乎场场爆满。每次课后,日本朋友都争相与姚国坤合影。合影的人多了,姚国坤便故意高喊:“下次我要收出场费了,每次合影2万日元。”可下一次,一有人围过来,姚国坤依然配合地接受合影。姚国坤问翻译,为什么他们这么喜欢与自己合影。翻译说:“他们说您是个大明星,不止课讲得好,而且诙谐可亲,人好,特别可爱!”
  第一次听到别人用“可爱”形容自己,姚国坤很不解:“可爱不是用来形容小孩的吗?”而当越来越多的人用“可爱”来形容自己之后,姚国坤对这个“称赞”也越来越受用。
  身边的人都很喜欢姚国坤,除了他学识渊博、幽默风趣、可亲可爱之外,更因为他对人的真诚相待和无微不至。
  姚国坤家的客厅里,有一幅历史学家陈训慈赠送的书法,姚国坤一直视为珍宝。陈训慈曾担任过浙江大学分校校长、浙江博物馆馆长,是姚国坤十分钦佩的大家。但因曾在蒋介石的身边工作过,再加上他的胞兄陈布雷是国民党政要,在那个年代几乎没人敢去搭理。而姚国坤却不然,时常关心他。在艰难的岁月里,一次,镇江朋友送来2瓶镇江米醋,姚国坤二话不说就给陈训慈先生送去1瓶。陈训慈深受感动,于是提笔给姚国坤写下了这份动情、感谢的书法。著名茶学教育家庄晚芳是姚国坤的恩师,在高寿期间,姚国坤作为儿辈,经常去他家中探望和料理生活。几天不见,恩师就会催着要姚国坤上门叙话。
  不只对前辈、同辈真诚相待,对后辈,姚国坤也嘘寒问暖、关怀备至。作为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学院的副院长,虽然平时与学生接触得不多,但不管在哪里,姚国坤总能一眼就认出自己的学生来。
  “姚老师经常会问,‘你现在怎么样了’,‘工作找得怎么样了’,‘结婚没有’。”今年刚毕业的一个学生提起姚国坤,就打开了话匣,“他是茶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又很关心我们这些后生,是个可爱又亲切的老爷爷,我们都很喜欢他,觉得和他在一起是一种生活的享受。”

姚国坤与夫人

  走在年轻的队列里
  现在的姚国坤,大多时候会与程启坤、王旭峰等专家一起组团出去考察调研。问起在专家团里扮演的角色,姚国坤打趣地说道:“如果你需要什么资料,我的电脑里大部分都有。”“我的PPT做得还是不差的。”这个老专家对自己制作PPT的能力十分自信,有时,还会故意向两个读初中的孙子“示弱”:“爷爷不会PPT,你们能不能教教爷爷?”“其实,我在考他们呢。”说起这个年轻的玩意儿,姚国坤出奇地自信。
  可是,一开始,电脑对于姚国坤来说也是个麻烦的家伙,“没有想过去学”。1995年,姚国坤夫人退休在家,自己学会了五笔打字打发时间。当时,姚国坤所有的书稿都是手写的。于是,夫人就帮着把手写的书稿录入电脑。就这样,夫人帮着打了两本书,共60多万字。
  “照着手稿打字还好,校对最讨厌了。”夫人“罢工”后,姚国坤只得硬着头皮自己边学边校对。
  从最初的“打字盲”,到现在的“电脑通”、“手机通”,秉持着一颗年轻的心,姚国坤将现在年轻科技都抓在了手里。
  “身边年轻人多,拜他们为师,学学就会了。”姚国坤拿着智能手机,研究着现在最流行的微信。
  把一生中好玩的事写成书
  “1966年,我去新疆考察种茶。沙漠里的温度高达40多度,反光强,风沙大。我就穿着背心、短裤,外披一件米黄色风衣,上戴鸭舌帽,鼻梁上架着墨镜,抵挡风沙。穿过沙漠,来到县城,当地人突然把我们一行人团团围住,义愤填膺地握着拳头,在我眼前晃动。幸好我们坐着一位当地领导,略施小计,我们的车‘溜走’了。后来我问翻译才知道,原来我这样的装扮,被他们错认为是特务了。”
  “在马里的时候,他们都以为我是老板,钱大大的有。一天,一个当地茶场技术员问我家里有几部汽车。我当时工资是53元,一辆自行车还是用票证才买的。而他当时的工资相当于400多元人民币,比我的高多了。我不便直接回答,只好说:‘买车,用不上。我要用车只要一个电话,国家就会马上把车开过来了。’”
  ……
  和姚国坤在一起,听各种好玩的事情是一大乐事。他是随时随地的开心果,70多高龄却拥有一颗童心,活像一个老顽童。
  “他开朗、幽默,我一生气他就会说幽默的话来逗我笑。”说起姚国坤的幽默,姚夫人也赞不绝口。
  一辈子写了60多部专著,姚国坤最想写的却是一本轻松的自传。“我去过很多地方,也遇到过很多事,我现在最大的愿望是有机会能把我一生中碰到的既好笑,又有启迪的事写成一本书。”
  带给人欢乐,是这位老专家一直想做并且一直在身体力行的事,正如茶给人带来平和,给予人健康一样,姚国坤在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茶的精神。

长按三秒识别关注

编辑 姚 波

世界姚氏宗亲联谊会


已有0人点赞

自定义html广告位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