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道德始祖——山西运城舜帝陵庙
舜帝广场】
舜帝陵庙是为了纪念三皇五帝之一的舜帝而建造的,它位于运城市盐湖区北十公里处鸣条岗的西端。总占地面积为1800亩,分为三大部分:舜帝广场、舜帝公园、舜帝陵庙。舜帝广场东西长200米,南北宽150米,占地面积为30000平方米。广场的前方摆放着两尊青石大象,取意当年舜耕历山的时候是大象帮他耕地,小鸟帮他播种。同时大象也是世界舜帝后裔宗亲联谊会的会标,象征着万象更新,如意吉祥。广场中央是一个巨大的花坛,花坛中央是太极八卦音乐喷泉。花坛周围是十二幅虞舜盛世浮雕图,记载着舜帝的生平功绩。
第一幅是贤才治国。虞舜代尧摄政后,巡行四方,除去了危害人民的共工、驩兜、鲧、三苗四凶族,挑选八恺、八元十六位贤人治理民事。设立十二州,用十二州牧代天子行管辖权,朝中任用禹、契、稷、皋陶等十大贤臣,明确职位、分工管理,初创国家体质雏形。第二幅是禹治洪水。原始社会,洪水是影响人民生命、生活的重要灾害。舜帝命禹治理洪水,禹采取疏导办法,披九山、决九河、定九州,治理了洪水泛滥。第三幅是百谷时茂。舜命大臣弃主管农业,弃在稷山教人民按时令播种百谷,管理收获农作物,从而推动生产方式的进步,使靠渔猎为生的先民逐步掌握了农耕技术,有了比较稳定的食物来源。第四幅是德化万民。舜帝任用契为司徒专司教化,契建布教之学,布五常之教,使人民初知礼仪,始知道德,开创中国礼仪之邦先河。故司马迁说:“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第五幅是皋陶作士。虞舜时期,皋陶为士师,主管立法和司法。他制定五刑,规范人们的行为,并公正执法,使得天下太平。第六幅是忠孝仁爱。舜帝年轻时对待父母以德报怨,被尊为大孝。舜继尧帝位后,大力倡导仁爱思想和尊老敬老之风,将朝中官员养于上痒,民间年迈无靠之人养于下痒,使得社会和谐。舜帝因此被尊为孝祖。孝敬父母、尊老敬老也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第七幅是巡狩考绩。舜帝为了考察外地官员的政绩和过失,每年到全国各地巡狩一次,使得地方勤勉敬业,不敢有丝毫懈怠,并根据官员能力功过决定升迁降黜。从此形成中国几千年的官员考察制度。第八幅是九韶之乐。舜帝任用夔为典乐,制成萧韶九乐,演奏起来悦耳动听,引来凤凰来仪,体现了太平盛世,也彰显了当时音乐舞蹈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第九幅是抚琴歌风。运城盐湖盛产的食盐是人民的生命之源,舜站在盐池边感受和煦南风,看到盐民辛苦劳作,便弹起五弦琴,吟唱南风歌,期望盐业丰收,给老百姓解除忧愁,带来财富。第十幅是远客朝舜,也叫天下归舜。虞舜部落的强盛使天下部落人都到舜都蒲坂朝见舜帝,学习先进的思想和科学文化技术。第十一幅是荐禹于天。舜为了天下百姓,没有把帝位传于其子商均而是将帝位禅让给禹,自己住进禹在都城安邑之北鸣条岗上修建的牧宫。“传位让贤”也成为流传至今的佳话。第十二幅是鸣条圣迹。舜帝去世后,即葬于牧宫前的鸣条岗上,即今盐湖区鸣条舜帝陵庙。舜帝陵庙从此千秋万代受人敬仰,成为华夏民族寻根祭祖之圣地。广场的四周耸立着约十米高的十二根青石龙柱,这十二根龙柱代表舜曾把天下分为十二个州,寓意着天下归舜,祥和统一。这十二根龙柱是盐湖区十二位热爱家乡、热心公益事业的企业家捐资竖立的,他们的善行义举也将同舜帝陵庙万古流芳。
正前方有道彩虹门。相传舜帝的母亲握登,外出遇见彩虹感应而怀孕生下舜帝。所以传说舜帝就是彩虹的化身,因此在舜帝陵景区大门的上方特设一道七彩长虹。
【舜帝公园】
进了彩虹门,就是舜帝公园,约占地1300多亩。中间为神道,长约1000米。神道西边有一片桃林,称做桃坞,寓意着舜的出生地姚墟村桃林。神道两旁是景区的花卉区,分为白花洲、湖山点、松梅苑等九个区。区内风光秀丽,鸟语花香,浓荫滴翠,景色宜人。
这里有花中皇后---月季。它很适应运城的气候。关于月季还有一个热爱和平的传说。据说和平月季是法国人培育出来的,在花圃进行繁殖。1945年美国太平洋月季协会将这个品种命名为和平,正巧联军攻克柏林,希特勒灭亡。当联合国成立,在旧金山召开第一次会议时,每个代表房间的花瓶里,都有一束美国月季协会赠送的和平月季。上面有一个字条写着:“我们希望和平月季能够影响人们的思想,给全世界以持久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西斯在离布拉格十四公里一个叫里斯底的村子里,残害了一百七十五名十五岁以上的男人,并将妇女和儿童关进集中营。战后,为了纪念这些人们,许多月季专家和一些自愿捐助的人,于1955年在这里建起了一个月季园,其中主要的品种就是和平月季。
这里还有玫瑰园。玫瑰,又名刺梅花,其花朵主要用于提炼玫瑰香精油,是保加利亚的重要产品,玫瑰油要比等重量黄金价值高,用于化妆品、食品、精细化工等工业应用。
关于玫瑰也有一个神奇的传说:在古老的中国,佛祖的众多徒弟中有着这样的一对男女,男的性格热情;正如名字一样:爱人!女的性格温柔,也如名字一般:情人! 一天,他们一起研究佛理的时候,在一个小山中发现了两朵含苞待放的鲜花,因为从来没见过这样的花也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他们都很好奇。男的想去摘来看看,一不小心被鲜花的刺扎伤了,鲜红的血珠冒了出来;女的见了心痛地拿起他的手,不经意地流下一滴眼泪,却同男的手上的那一滴血同时掉下,分别掉在那两朵鲜花上。他们都是佛教徒;他们不可能在一起,所以他们微笑着分开了;男的走向天上;女的走下地底!再回来时,他俩都有了更好的名字:男的把名字改为“月老”,希望女的不要记得他,他的工作却是让一对对恋人记得对方,他用手中一条细细的红绳,把一对对有情人系在一起,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那一条条红绳,其实是他的一滴滴鲜血染红的。女的把名字改为“孟婆”,希望男的忘记她,而她的工作是熬汤,就是俗称的“孟婆汤”。喝了 “孟婆汤”,让一对对的恋人忘记彼此,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那一碗碗“孟婆汤”,其实是她的一滴滴眼泪熬成的。
当爱人和情人在一起时,造就了爱情。爱情一定要有鲜花,就是他俩滴血洒泪的那两朵,一朵是红色,一朵是白色。红色代表热情的爱人,白色代表温柔的情人;它们的名字就叫玫瑰花。所以从此以后,玫瑰花就象征着爱情。
小连翘这种花隐藏着一股不可思议的神奇力量,据说姑娘们睡觉时在枕头下压朵小连翘,就可以梦见未来丈夫的容貌。不过这可不是邪恶的巫术,而是善意的魔法。
人工凿造的雷泽湖,可与太原迎泽湖媲美:湖上有木桥,横跨东西,圆木搭建,造型古朴美观。湖四周用汉白玉栏环护,护栏上雕有无数石狮,称千狮护堤,曲径通幽。湖水碧波荡漾,鱼翔浅底,游船交织如画,颇似江南风光。
雷泽湖东岸是浅水戏水区,有铁索浮桥横跨浅水区与木桥连接。浅水区东边是金色沙滩,环行的沙滩上安装有秋千、滑梯、双杠等游乐体育器材,还有武术中的水上梅花桩。这里水面宽一丈,长约三十丈。梅花桩呈三角体、圆柱体、八角体等,练练行走梅花桩,会增长你的智力和胆量。
仿舜耕历山而建的历山位于湖泽西边。南边山高十米,山下有45米长的山洞横穿东西;北边山高6米,山上是舜王坪。历山松柏葱郁,山势崔嵬,登山可鸟瞰景区全景。登山一游,足可想象当年舜耕历山的景况。
历山的西北有妙趣无穷的迷宫。走进迷宫,刺柏做的隔墙,苍翠茂密;道路弯曲环绕,扑朔迷离,难寻归路。迷宫中央建有一座两层的琉璃瓦亭子,是游人休息的好地方。
景区中央建有四栋两层琉璃瓦楼房,东侧是游客服务中心。西侧北楼是德圣孝祖——舜帝、舜陵、舜文化专题展览:分为圣帝出河东、功德泽万世、声誉享寰宇、帝陵垂千古四大部分。通过文献、文物、图表、景观等,详细地介绍了舜帝的生平事迹、活动遗迹、历史功绩及鸣条舜帝陵庙的修复情况,展示舜帝及舜文化在海内外华人心中的崇高威望和深远影响。
【舜帝陵庙】
舜帝陵庙占地四百亩,是景区的主要建筑,分为外城、陵园和皇城三部分。首先,映入大家眼帘的是舜手抚五弦琴吟“南风歌”的雕像。这尊花岗岩雕像高五点一八米,整个雕像具有山的气势与宏伟,反映了华夏子孙对虞舜圣帝的尊崇爱戴,对虞舜文化的高山仰止。在雕像两侧有两根华表。华表最早缘于尧帝时代的诽谤木,设于交通要道之处,要广大人民群众在上面书写自己的意见与建议。到了汉代,发展为道路标志,明清时发展成为建筑装饰。在这里设立华表,是帝王皇权的象征。而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就是外城了,也叫神道入口,为半圆形的“古柏广场”,是大型的祭祀活动的地方。神道两侧原来巨柏夹道,古树参天,可惜后来由于修庙没有资金,当地的老百姓便采取砍伐树林,换取银两的方法来修庙,因此,这里的柏树便被砍伐不少,如今只能看到这两组千年古柏了。相传这两组柏树是大禹亲手为舜帝所植,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并且它们均为“活柏抱死柏”,让我们一起走近西边这组柏树,领略一下它的神奇吧!这组柏树一棵已经干枯了,而另一棵却依然郁郁葱葱,并且它们紧紧相抱在一起,几千年来都不愿分开,当地的老百姓看到它们这样相互依偎着,就像一对夫妻一样对爱情忠贞不渝,于是便给它们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夫妻柏”。明代的《安邑县志》称它们为“连理柏”。这组柏树下用来支撑卧柏的砖砌方柱上镶嵌有一块石碑,是清光绪二十六年杨包村的杜居实所写的,碑文的题目为“鸣条古柏录存”。碑文记载了舜帝陵内古柏的沧桑。碑文说,原来舜帝陵内古柏林立,数十围粗的大柏树就有五十余棵,而夹道的夫妻柏还不在内。这些柏树“肃深古茂,几千年物”,在此“护帝陵,表圣迹”。但自明代到清代间,为筹款修庙,砍树买钱达五次,再加上以后的天灾人祸,对柏树损害更深。到了光绪二十六年,庙内的古柏,五十余围的还有五棵,四十余围的有八棵,二三十围的有十棵。后栽一、二百年的柏树都不算。碑文的作者呼吁后人要保护柏树,切不可乱砍乱伐啊!在碑文中间还记载了一个故事:同治年间,杜居士同老师山东巡抚闫敬铭夏天游贺村,遇一柏树约四十围。“围”是计量单位,指两只手的拇指与食指合拢起来的长度。当时闫敬铭说这棵柏树是秦汉时栽种的,很少见呀!杜居士反驳说远不如鸣条岗上的柏树古老呢,况且这里只有一棵,而鸣条岗上的柏树有十几棵,都有五十围粗,远远望去,很像龙形。闫敬铭认为杜居士说的夸张了,就不相信。到了光绪年间,闫敬铭奉圣旨北上,路过这里祭拜舜帝,见到了古柏,才感慨地对随从说,杜居士以前说的确实是真的。
与“夫妻柏”相对应的东边的这组“千年龙柏”也是“活柏抱死柏”。它最为神奇的地方,就是活着的柏树特别像一条龙尾高摆龙头低俯的祥龙。不仅如此,它的根部特别像一把龙椅,不论是它的座基、扶手、靠背、脚蹬之处都显示了它的神奇魅力。关于这把“龙椅”还有一个更为神奇的传说。相传西汉末年,王莽篡位,汉室新主刘秀为了避难,便匆匆逃出长安渡黄河出潼关,王莽得知后派兵追杀。当刘秀逃到舜帝陵庙的时候已经是半夜时分,想进庙去躲藏,可是庙门已关,这时追兵迫近,情急之下便爬到这棵树上去避难,追兵没有发现便继续向前追去。而刘秀由于匆忙逃命惊慌过度,非常疲惫,下树时一下子就跌坐在树根上。刘秀乃真龙天子,他走后不久,当地的老百姓就发现,被刘秀爬过的树形成了一条卧龙的样子,而坐过的树根变成龙椅的形状。
沿神道即可前去拜谒舜帝陵。明朝诗人相宗皋曾写到:鸣条蜿蜒界平川,舜帝神祠不计年。数庙宫连楸树碧,一围冢接暮云连。从这首古诗中可以领略到当年舜帝陵的规模和气势。
相传舜陵建于大禹时,而庙则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从古柏到山门共设有四十九级台阶,四十九级台阶喻意着舜帝继尧位之后在位四十九年,《竹书纪年》上这样记载“舜帝四十九年居于鸣条,五十年帝陟”。
舜姓姚,名重华,是黄帝的第九代孙。在他很小的时候生母握登去世了,父亲续娶继母姚婆生下一儿一女,儿子叫象,女儿叫敤首。由于父亲懦弱,继母歹毒,弟弟象又爱挑弄是非,因此舜经常受虐待。人常说:家寒出孝子。舜非常孝顺父母,对象也很好,从不计较好坏,决心以孝来改变他们的态度。在二十岁时就孝闻天下了。我们常说的孝顺一词就是由“仿效舜帝”的谐音而得来的。民间传说舜的孝道故事很多很多。因此舜帝成为中华民族的“孝祖”。舜帝不仅是以孝理家,更是以德治国。《史记》中记载,他所到之处一年就形成村庄,两年就形成了集镇,三年便形成都市了。舜治理国家更是以德为先,成为华夏民族的德圣。
【山门】
陵庙山门是一座两层建筑。它是在原址上重新恢复的仿清建筑。山门匾额上的“舜帝陵庙”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所书。再看山门对联:“此是鸣条岗,春露秋霜怀复旦;谩言苍梧驾,尧天舜日睹重华。”联意是:这里是鸣条岗,对祖先的岁时祭祀,人们从白天到黑夜时时都在怀念着舜帝。湖南的苍梧山上舜帝驾崩的说法是错的,太平盛世,人们都来鸣条岗瞻仰舜帝重华。再看这副对联:“山悬丽日日照纵横八万里;门纳德风风行上下五千年。”联意是:高山上悬挂着明亮的太阳,这太阳照耀着神州纵横八万里江山;大门内珍藏着人类道德之风范,此风范盛行了上下五千年。山门也是拜谒舜帝陵庙的第一道大门。步入山门大家可以登楼览胜景,击鼓报平安。门上楼阁是舜帝陵的最高处,南可尽览景区全景,遥望盐池、中条山,可将陵园、皇城尽收眼底,远眺涑水孤峰,北可迎南来熏风,擂平安鼓,报平安福。
【陵园】
舜帝陵庙的第二部分——陵园南北长200米,东西宽200米,占地60余亩。在中轴线上座落着甬道、月台、献殿、亭厅以及舜帝陵冢。东西对称的古建筑为关公祠和敤首祠。月台建在1.12米的台基之上,月台栏板两边雕刻了一百幅中国古代孝子的故事,称为《百孝图》。因舜帝是华夏民族的第一大孝,他的孝心感天动地,所以百孝图的第一幅图便是舜耕历山时象耕鸟耘的生动情景。大家熟知的“二十四孝”就是从这里选拔出来的。月台是每年祭祀舜帝的活动场所。月台中央放置的铜香炉长4.2米,象征着四千两百多年来中华儿女永远怀念舜帝,高112厘米象征舜帝高寿112岁。此炉为运城武圣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兵携全体员工所捐,重3.8吨,价值近十四万人民币。
月台之后的建筑是献殿,建于元代。斗拱是典型的元代建筑特色,属纯木制结构,没有一处钉子,但却能起防震作用,数百年来河东大地震均未损塌,足以证明它的防震效果极佳。值得一提的是这根通梁长18米的斗拱,是由一根通直杨木直接去皮而制成的。
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独特的构件,方形木块叫斗,弓形短木叫拱,斜置长木叫昂,总称斗拱。斗拱在中国古建筑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它位于柱与梁之间,由屋顶和上层构架传下来的荷载,要通过斗拱传给柱子,再由柱传到基础,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二是由于它越向上越向外出挑,自然形成了屋檐,可以保护柱子等木结构免遭雨水侵袭。三是它结构复杂,本身就有一种繁复之美,如盆景,似花篮,是很好的装饰性构件,这个功能在明清以后更加明显。
孝道上有两副对联,词句俊雅,含意深刻:“孝道经天,鸣条帝雨苏千象;仁贤纬地,古柏熏风暖万民。”联意是 :用奉养父母的准则——孝道治理天下,鸣条岗上舜帝的雨露绵绵,使自然界的各种景象复苏。以仁爱贤明治理国象,古柏苍翠,和风融融,使亿万人民得到温暖。“承尧启禹禅让心诚昭日月;重老倡仁贤明品德壮乾坤。”联意是:帝舜继承尧王的帝位,启用大禹,禅让帝位的思想诚恳,如日月一样光明;他重视孝道,提倡仁爱,有才能有见识的高尚品德,使乾坤雄壮而美丽。
穿过献殿便是享厅了,享厅为清代的建筑。牌匾的内容为“陟方之所”,是雍正元年安邑知县车敏来所提,意思是舜帝升天的地方。穿过享厅,看到的便是舜帝陵冢了。
陵冢上的这棵柏树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而且自然地分为五个枝干,所以当地的百姓把它称为“五子登科”。人们常在这里许愿以求子女读书聪明,金榜题名。陵冢的上下方各有一块石碑,上碑是明代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年间所立的“有虞帝舜陵”,有虞是舜的氏族之称,至今永济还有个地方叫“虞乡”。下面这块墓碑“帝舜陵”没有年代记载,但专家们从碑上半部分左月右日,中间祥云缭绕等石刻特征考证,当为元代所立。
我们以什么来证明舜帝确实葬在这里呢?专家们翻阅了大量的史书资料,发现了详实、充分的证据,证实了舜确实是葬在这里的:孟子的《离娄下》里说:“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诸冯”是指现在永济市张营乡的舜帝村,而且村中央有块高大的清康熙年间石碑,上刻有“大孝有虞舜帝故里”。“负夏”指现在垣曲县同善镇。舜曾耕于历山,而历山就在垣曲县境内。“卒”是升天的意思,“鸣条”是指这里的“鸣条岗”。据考察“鸣条岗”的地形特别像一条龙尾高摆龙头低俯的祥龙,而舜帝陵正好在龙头的位置上,所以当地百姓称这里为“老龙头”,可见这里确实是块风水宝地了。晋太康年间在河南汲县发现的春秋战国时期魏襄王墓中的《竹书纪年》记载:“舜帝四十九年,帝居于鸣条,五十年帝陟。”是说舜帝在他执政四十九年后居住鸣条,五十年后逝世。这就吻合了舜六十二岁继尧位,一百一十岁让位,一百一十二岁升天的数字。清代《安邑县志》上有这样一段诗赋来描述舜帝陵庙的地理位置:“观庙之形盛,北枕孤峰,涑水之波涛绕于后,南对中条山,鹾海之盐花献于前;右缠黄河玉带,妫汭厘降之风犹存;左拱香山瑶台,历山耕稼之迹如故;内外古柏,郁郁乎如拱如揖;左右侍臣,蔼蔼呼都俞而吁。非古帝先圣谁敢轻葬其哉?”这段话的意思是:看陵庙的地理形势,座北朝南,头枕着万荣境内的孤山,涑水河从它的身后绕过。脚蹬中条山,百里盐池在他脚下献瑞。起伏蜿蜒的鸣条,起香山,过瑶台,舜耕历山时的情形还闪现在我们眼前。黄河的晋陕峡谷,跃龙门,穿禹门,妫汭故地民风还是那样淳朴。庙内外古柏、殿内的侍臣对他都是那样恭敬。不是圣君明君谁敢轻易葬在此处呢?由此可见这里确实是舜帝所葬之处。
以陵冢为中心,东边配有关公祠。关公生于运城市盐湖区常平村。其一生忠义仁勇,威震华夏,相传关公十分敬仰舜帝,常骑马来拜谒舜帝。后人为了纪念他,便在他拴马的地方修建了关公祠。关公祠对面的戏台是清代的建筑。“关公祠”牌匾是山西省书法协会主席赵望进先生所书。殿内供奉有关公和关平及周仓的塑像,供人们四时祭拜。
西边配有敤首祠。敤首是舜帝同父异母的妹妹,聪明灵巧,心地善良,曾多次帮助舜逃离父亲和继母的迫害。据考证,敤首还是中国画家的始祖。《汉书·古今人物表》里记载:“敤首,舜妹,最早做画的人。”2000年重修舜帝陵庙时,原中国工笔学会会长、中国一级工笔画家潘洁兹老人在八十七岁高龄时多次来信,建议在舜帝庙内修建敤首祠,并亲手绘制了一幅“敤首作绘图”和一首“敤首颂”寄给了我们。按照潘老的意愿,在陵冢西侧娘娘殿的原址上复建了敤首祠,一来纪念舜帝妹妹敤首,二来作为华夏民族国画家寻根问祖的圣地。
【皇城】
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舜帝陵庙和其它的皇城陵园的建筑布局不同,它是全国唯一的一座陵前庙后的建筑。
这座单面城墙建于清嘉庆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城门上方“来南薰”、“解愠”、“阜财”是舜帝当年所吟《南风歌》的内容。“来南薰”是指南方吹来和薰的风,“解愠”是解除困苦和忧愁,“阜财”是增加财富。从阜财门进入拜谒舜帝,就会时来运开,连连发财。然后从解愠门出来,就会解除身上的困苦和忧愁。从阜财进入皇城,还可以看到廊房下有各朝代留下的碑文。这块是唐代的经幢。“经幢”一般是佛教寺院里用来记载佛经和经咒而用的。这上面就清楚的刻有“唐开元二十六年”的字样。这块残缺的经幢是在舜帝陵庙东南角守陵寺的遗址上发现的。守陵寺是当年为守护舜帝陵庙而修建的,所以在唐开元二十六年建舜帝庙时,就有守陵寺了。可惜历经沧桑守陵寺已不复存在了。
这块石碑是金大定二年(公元1162年)朝廷颁发的文书。上面刻有“解州安邑县第四都杨包村寺主僧光惠状告本院”等字样。当时守陵寺的主僧光惠多次建议朝廷将“守陵寺”命名为“大云寺”,因为“守陵寺”这个名字是当地百姓起的,意为守护舜帝陵的寺庙,朝廷在接纳了光惠的建议后,由当时的民政部长——礼部尚书下发了此文书,将“守陵寺”正式命名为“大云寺”。由此可以证明守陵寺是真实存在过的。皇城正面影壁上书写的即是舜帝所做《南风歌》:“南风之董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大意是:南方吹来和煦的风啊,可以解除民众的烦恼和忧愁;南方吹来及时的风啊,可以增加民众的财富。这就是舜帝当时手抚五弦琴,坐在盐池边,看着南风吹过,盐池里析出的盐,想到盐为人民带来财富有感而发,即兴创作了这首千古绝唱《南风歌》。著名的化工企业奇强洗衣粉的生产厂家“南风集团”和运城市中心的地标“南风广场”都是由此而得名。
皇城也称离乐城,有离位享乐的意思,是舜禅让以后,大禹为让舜安享晚年所建的故宫。南北长一百一十二步,象征舜帝享年一百一十二岁;东西宽四十九步,喻意舜帝执政四十九年后,居住在这里。
皇城内建筑为元明清三代所筑。这座卷棚戏台建筑建于清嘉庆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是专供百姓祭拜舜帝时看戏而搭建的。至今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舜帝的生日和九月十三舜帝的忌日,这里都要连唱三至五天大戏。卷棚戏台这种建筑在晋南比较常见,它是专门为老百姓看戏遮风挡雨而修建的。
钟、鼓二楼是清代的建筑,里面的实物是重建舜帝庙时庙里的几位老人捐赠的。
穿过卷棚便是皇城内的献殿了,檐前牌匾“浚哲文明”四个字是康熙皇帝御笔所题。他赞扬舜帝深沉而有智慧,文理而光明。后方“恭己南面”四个字是宋真宗所题。恭:指帝王端正自身,无为而治。南面指古时帝王理政时座北朝南之位,说明舜帝以端正严肃的态度约束自己取得尊位。
献殿墙壁两侧用连环画的形式记述了舜帝从出生到执政到仙逝的故事。献殿是祭祀舜帝,摆放祭品的地方,大家刚刚从阜财门进入,到这里烧香许愿,舜帝会保佑各位心想事成。
正殿始建于唐代,毁于战火,元代重建,明初重修,基本保持了元代结构及风格。正殿也是皇城唯一一座经多次地震而未被震毁的建筑,当地老百姓说是因为舜帝在保护着它。正殿外三内九,是典型的仿皇宫式建筑,是舜帝每日上朝理政的地方。
这位头戴冕旒,双手执笏,身着龙袍,神态端庄的坐在九龙椅上的帝王便是华夏民族的道德之祖、文明之源的舜帝了。下面站着的便是舜帝重用的皋陶和夔、稷、契四位大臣。
民以食为天,民不安国必乱。于是,舜帝便启用了大臣稷,后稷教民稼穑,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化,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后人为了纪念后稷,尊他为“五谷之神”。稷山县由他而得名,稷王庙也是为了纪念这位农业先驱而修建的。
契主管教育,创办“太学”、“小学”,敷布“五常”,教化万民。“五常”又名“五典”,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正是这种礼仪制度开创了华夏民族道德文明的先河。
皋陶主管法律,他是我国法典制度的创始人,传说中的“画地为牢”、“绳之以法”以及“五刑”就是他制定的。
夔主管文化,他精通音律,韶乐就是他创作的。孔子曾说:“闻韶乐者三月不知肉味”。传说韶乐特别优美动听,每当演奏时都会引来大批凤凰聚集在空中徘徊,很久不愿离去。所以运城曾被称为美丽的“凤凰城”。
正殿之后的建筑是寝宫,也叫养颐宫。2001年重新修建寝宫时,从地底下挖出了一批宋砖,足以证明在宋代就有寝宫。
寝宫里供奉的是舜帝和他的两个夫人娥皇、女英的塑像。相传娥皇和女英是尧帝的一双女儿。尧帝在八十六岁时觉得自己年老力衰,想找位有才能的人继承帝位。当他听说舜在极其恶劣的家庭环境中还能孝顺父母和受百姓爱戴时,就有心将帝位禅让于他。尧帝当年把两个女儿同时下嫁给他,是想考验他在成家之后能否处理好家庭关系。因为尧帝觉得要治国得先理家。舜在娶了尧的两个女儿后,不负尧帝所望,把家处理得很好。尧帝对舜帝进行了一系列的考验,最后将天下禅让给舜。舜继尧位后有四个大臣的辅佐和娥皇、女英的支持,把天下治理的比尧帝在位时还要好。后人称尧舜时期为“唐虞盛世”、“尧天舜日”。舜年老后将这种传贤不传子的禅让制沿袭了下来,将帝位让给了大禹,但大禹却打破了这种制度,将天下传给了他的儿子启。启开创了中国第一个朝代——夏朝,从此,中国就从原始社会进入了奴隶制社会。
娥皇、女英虽然贵为帝女,但她们特别孝敬公婆,和睦邻里,千百年来也成为华夏民族孝顺公婆的典范。因此,许多善男信女到这里都会拜一拜这一家三口,在此保佑家庭幸福,妻贤子孝,多福多寿,祥和康宁。
舜帝陵庙1985年被列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
长按三秒识别关注
编辑 姚 波
世界姚氏宗亲联谊会
自定义html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