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世界姚氏宗亲联谊会
中国姚氏祠堂
编著 路 明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增城区到蔚村增城姚氏大宗祠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到蔚村增城姚氏大宗祠
正果镇到蔚村姚氏大宗祠位于增城县城东面,距离县城 14 公里。S119 省道在村前经过,设有到蔚村站。到蔚既是自然村,也是行政村,辖到蔚、鸦岗和霞角岭 3 个自然村。3 个村都姓姚,一世祖名叫姚宗卿,开村祖宗为卿公四世孙姚含。
姚宗卿,字希德,号印岩,福建莆 田 人, 为 宋 仁 宗 嘉 祐 二 年( 公 元1057)进士,授广东提刑而入粤。生七子:达显、达仁、达义、达礼、达智、达信、达行,增城姚氏以此划分为七房。今增城和珠三角的姚姓村,大多数是宗卿公派下七房后人,已传至代到三十九代,人口超过十万。
增城姚氏大宗祠享保堂在到蔚村内, 由 长 房 六 世 姚 智 柔 创 建 于 南 宋光 宗 绍 熙 初 年( 公 元 1190), 最 后一次重修于明神宗万历四十年(公元1613)。因为奉祀始祖宗卿公,所以“宗祠”之前冠一个“大”字。
祠堂坐西北向东南。外墙用麻石或红石垫脚、青砖到顶,对称的锅耳状墙体高耸。五开间门面 22.8 米,三进(前堂,大堂,内堂)二天井,套以厢房廊廓,纵深 53.6 米,面积 1220 多平方米。祠堂大门口上方悬挂“姚氏大宗祠”匾额。大堂前门出 1.66 米蟹口的前端横梁,挂着“享保堂”堂号匾。两边挂有木雕长联:系谱瀛州,溯浙阴闽莆而增江,祖德宗功源流久远;派传笏绣,由箕里圆岗而曲水,子繁孙衍泽世绵长。祠堂前面是对开的 210 平方米广场,紧接广场配以风水池塘,形成了气势恢弘的典型的岭南祠堂格局。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人们这样品评大宗祠:一条地伏,两樘四扇,三度蟹口,五间相连,六条石柱,七米纵深,八面玲珑,九行长石,十夹围杆。“十夹围杆”是指祠堂外广场竖立着十对用花岗岩打造的旗杆夹,是对古代 10 位姚氏先贤所立的功名标志。
大宗祠不单是族人祭祀祖先和族中议事的场所,也兼有多方面的用途,诸如到蔚驿铺、习武、基层(地保,乡长)行政办公、私塾、学校等等。
大宗祠自古以来是办学之地,培养了大量人才。明清用祖业收益聘请西宾管教龙山、南溪、松庵、万禄 4 房子弟,全村儿童皆免费入学。1919 年秋,私塾改为新式的享保学校,在村民中推选校长,到广州高薪聘请教师,本村人士免费入读。姚松年是第一任校长。抗战时期到蔚村属增城县梅岗乡,享保学校也易名增城县梅岗乡第二中心小学。新中国成立后又易名为到蔚小学。
大宗祠的这些学校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到蔚人,走出了众多人才,诸如:姚虎臣(黄埔军校生,民国中央情报处处长,台湾“中央”警备司令)、姚子谋(留日生,创办增城清华学校、正果中学等,民国增城县参议长)、姚泰鑫和姚名灏兄弟(都是民国中央高官)、姚柏贞(无线电专业学校毕业生,台湾少将)、姚锦池(淮化军区某部主任,金桥干部学校校长,支部书记)、姚化育(广东河源市武警分队队长,河源市人大代表,广东省国土厅任职),等等。
然而,岁月沧桑,往昔的大宗祠已不复存在。1938 年日军飞机炸塌内堂。“文革”期间被造反派拆毁了广场上祖先的功名标志和整个大堂。今天的大宗祠几乎一片废墟,只剩下残破不全的大门厅(前堂)默默地暗示昔日的不凡。
供稿人:姚佛胜
编辑 姚 波
世界姚氏宗亲联谊会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自定义html广告位